起源地:
四川省广汉市雒城
起源时间:
清康熙年间,正月十六(3经考证)
起源:
清康熙时,有年正月十六日,有乡下母女俩进城游春,走进文庙,累了,就在城墙下的12株古柏树下歇气。几个无赖汉见姑娘漂亮,就说些不三不四的话。母亲拉着女儿起身便走,几个无赖也紧紧跟着。母女俩走到衙门口,母亲急中生智,转身对无赖们说:“你们紧跟着做啥,我女儿要进衙门去看她干爹!”无赖们摇头晃脑表示不信。母亲就对衙门的差人说:“麻烦你给老爷禀报一声,他的干女儿来看他了。”差人进去照禀,州官又惊又疑:“我是外地人,汉州哪有干女儿啊?”转念又想:“一般平民百姓怎敢到衙门来冒认官亲呢!必定事出有因。”于是,他出内厅来到门口一看,只见母女二人面带惊惶,旁有几个无赖汉嘻皮笑脸。
州官心里明白了八九分,遂问几个无赖:“你们几个年轻后生跑来在这里干什么?”无赖们你看我、我后你,不知如何回答。母亲为了息事宁人,忙打圆场说:“这些年轻娃娃,是我们在路上碰见的,要跟着我们一起游春。”几个无赖趁机下台,说:“跟她俩娘母各处走走,没得其他意思。”州官说:“太平世界,朗朗乾坤,万民游春,各游各的,男女有别,你们这样成何体统!”几个无赖吓得额上冒汗急忙离去。母亲才向州官说明原委。州官见那母亲十分机智,女儿也聪明伶俐,就将错就错把女儿认为干女。后来,人们为了使子女健康成长,就在每年春社日(立春后第5个戊日)和正月十六日游百病时为子女找一个干爸爸,称作保保或保爷。
历史:
游百病与拉(拜)保保 正月十六游百病,清代即已成俗,有“正月十六游百病,游了百病不生病”之说。这天,城乡男女老少多出门一游,到城内的一般要上城墙游览,并在文庙万仞宫墙附近古柏林中折一小枝柏桠,插在头上或帽檐,取柏字的谐音,喻“百事顺遂”、“百病不生”、“白头偕老”、“富贵白头”等以为吉祥。同时,也有携带幼婴于大柏树下拉保保(干爹)的。民国初年,文庙龛师黄某,事前准备一筐小柏桠,在正月十六将值年牌挂在文庙外泮池恰那城墙下的12株古柏中的1株上,从东到西依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次悬挂,如子年挂在第一棵树干上,丑年挂第二棵,以此类推。并劝阻游人不要随意摘古树枝叶。游人就筐中取柏桠一小枝带上,随给一两文钱与龛师。稍久人们遂称十二古柏为“十二相”。每年正月十六游百病,在十二相旁拉保保也同时进行。
发展:
1950年以来,禁止封建迷信,拉保保活动一般是悄悄进行,但游百病相沿未断。
70年代中期起,游百病与拉保保逐渐公开,逐年热闹。父母带着婴幼儿的帽子在树下等候,选择一个自认为合适的人,则把婴儿交其人抱着,并取下婴幼儿的帽子带在被拉者的头上,一同至茶馆或饭店认干亲。旁观者则在一旁哄笑取乐
1980~1985年,每逢正月十六,房湖公园内几无隙地。公园入口处的大连路和下南街、片马巷等处拥挤不堪,公园除在窗口售门票外,还在大门外设临时售票点多处。同时公安民警亦至维护秩序,至午后三四点钟,游人才逐渐减少。
1990年,房湖公园于正月十六此日设立“拉保保”有奖活动。
1991~1996年,每年正月十六日,房湖公园的游客均在10万以上,拉保保也从一二百增长到五六百。1994年起,金雁湖公园亦有人在十二生肖铜雕群前拉保保,当年为19对,其后不断增多。
1993年~2002年这10年的“保保节”共“拉”成“保保”20000余对,累计吸引游客达400多万人。
2002年,在广汉参与“拉保保”者达18万之众,其中,有1000多人幸运地当了“保保”,仅在房湖公园登记的“保保”就有514对。
2003年,50万人涌进广汉“拉保保”,公园人扎堆,饭馆打拥堂,车站排长龙。当日公园光门票收入就有250万。截至下午5时30分活动结束时,两大公园拉出了“保保”近2000对。
2004~2005年,广汉“保保节”气氛日渐走高。
2006年,首届“广汉国际保保节”开幕。超女助兴广汉“保保节”,陆毅、张靓颖、易慧、叶一茜、冯家妹以及林爽等将齐齐现身广汉,众人不但将在当晚“爱与世界”大型文艺晚会高歌为“保保节”助兴,还将现场拍卖自己的私家藏品,以资助当地的贫困儿童。
2007年,正月十六广汉国际保保节,25万人冲着“保保节”活动来到广汉,人山人海,万人现场拉拉拉。当年到组委会登记公证、成功结对子的“保保”和“宝宝”共900余对。
2008年,无限资讯频道采访了广汉国际保保节。拉“保保”是广汉的传统习俗,年轻的父母到这一天到广汉房湖公园为孩子拉个“保保”(干爹),以欺保佑其健康成长、无病无灾。这种习俗近年来更是受到更大范围的追捧,保保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单是广汉,就又开辟了更年轻的金雁湖公园作为保保节的分会场,若干年前,什邡也把每年的雨水节定为什邡的保保节……
2009年,广汉房湖公园举行一年一度的民俗“保保节”,出现“职业拉手”借机赚钱,民俗“保保节”出现变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