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我的家乡

家乡区县: 四川省平昌县

平昌历史简介

生产习俗

每年立春前后,说春人头戴春官帽,手端春牛,带上“皇历”(历书)到乡间出售,称送春帖。每到一家,站在堂屋门前,说唱迎春词一类吉利话,主人便拿钱或米买“皇历”。

【破犁】 民国前,农民在正月里耕第一次田地时,先将“刀头”(煮熟的一块方型猪肉)和敬酒摆在地头,点香烛、化纸钱,向地叩拜,祈祷一年耕作顺利,庄稼丰收。然后才扶犁破耕,开始新一年的农事活动。

【保青苗】 为保庄稼不受病虫和鸟兽危害,流传有唱青苗戏、赶萤火虫、忌土蚕戊、忌雀几戊、扎草人驱雀、点香驱兽、涂白灰驱兽等多种风俗。

【扎草人】 驱雀播种后和谷物将成熟时,在田间地头扎草人,身穿烂衣服,头戴烂耸笠,手执挑着笋壳或禽皮的竹竿,或执点着香的假枪,以驱赶麻雀或其他害鸟。

【涂白灰】 驱兽用石灰或白柴灰涂在地里的石头和树干上,或专制木牌涂以白灰插在地里,以吓唬野猪、拱猪、野兔等不在晚上损坏庄稼。

【耍水龙】 用柳条扎成九节龙形,由一群剽悍青年赤上身,举柳条龙在烈日下挨家玩舞。各农户先备好水,水龙到时以水猛泼。玩龙者左遮右挡,直至水完方停。耍完后将水龙掷于山涧或河中。

【重园艺】 种菜、种麻、栽花、培育果树等,有烧头、露壳等俗。烧头:立春后,把干草、木叶铺在黄花、青麻、韭菜地上,用火焚烧,称为“烧头”。实为施肥、除草,促新苗茁壮嫩绿。露壳:种豇豆、四季豆、花生和栽蒜时,剥去的荚和皮壳不准烧掉,全撒在大路上。认为撒在路上让人踩踏,可多结实。

【护耕畜】 农家特别注重保护耕牛。削牛踢、扎牛鼻、教牛、用牛、防牛奔青和打滑,均有一定之规。

【扎牛鼻】 时间固定在三月三、九月九,认为此时扎的牛鼻不臭。牛鼻扎后,其扎针插在人的腰杆里,不再插在头上,防牵牛时牛望头。教牛在冬腊月及正月教牛,不准在青蛙叫时教牛。认为在青蛙叫时教出的牛,使用时气喘、吐白泡。用牛惊蛰节不使役耕牛,认为是日使役,牛的骨节响,易扭伤。

特色节日 折叠

祭灶、打扬尘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从这一天开始,人们要清扫、洗涮、打扬尘、除污秽,准备迎新年。这就是“祭灶”、“扫年”的习俗。过春节称过年,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日都是民间过年时间。有办年货、团年、辞旧年、迎新年、拜年、破五、过小年、闹元宵等活动。

办年货

腊月将末,各家购买或自制过年的吃穿用品,称办年货,又称办过年东道。

团年

团年多在腊月最末一天的中午或晚上,几家团聚共餐,也有同院团年的。机关单位提前团年,团年后再放假过年。

辞旧年

贴春联、贴年画;祭神明、祭祖先;还有换神榜、贴门神、封门等俗。过年的晚餐称年夜饭,多数家庭与团年合一,饭菜特别丰盛,吃不完,以示“有余有剩”。晚上守岁,一家人围着一堆柴火,畅叙通宵,对旧年依依惜别。

迎新年

新年第一天,子夜刚过,各家便鸣炮祭神,称出天行;争担第一挑水,称抢银水;老人说鬼怪虎狼,称放快。清晨,小孩给老人敬烟拜年,老人给小孩散糖食或喜钱,互相祝福。早餐多吃汤圆,或吃剩饭菜,忌吃粉条、灰菜、豆芽。饭后或打牌、下棋、搓麻将,或踢毽子、荡秋千,或游山、逛街,全凭自己喜好,娱乐尽兴。

拜年

正月初一不到亲戚家送礼拜年。俗谚:“初一不出门,初二慢慢行,初三四里拜四邻。”春节期间除走亲访友拜年外,不少乡村,特别是城镇,扎龙灯、狮子、彩船、车灯,从初三到十五挨家挨户拜年。主人放鞭炮相迎.并待以烟茶糖食,或以喜钱致谢。

破五

正月初五,商店开始营业,干部、工人上班,农民下地生产,俗称破五。

正月十六登高节

平昌人每年正月十六均要出游,登上城周的佛头山。其作法是:一家老小,关门上锁,带上饮食、娱乐用具上山玩耍一天,度完这一天,春节到此才算结束。

建房

建房是人生大事,“宅为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为此,在建新房的一系列工程中,都要举行庄重严肃、种类繁多的活动,一般都是以万物有灵为依据,以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民俗仪式:首先是请风水先生相宅、石匠进山选石、开山取石、破土下基;其次是请土匠架板筑墙、安过墙、提垛子、开梁口、下墙板、封梁口;再次是请木匠进山寻梁、取梁、做梁、画梁、祭梁、上梁(包括设鲁班堂看财、除煞、持红、发梁米、拜梁、缠梁、赞梁、清梁、发梁、起梁、拉梁或吼梁、压梁、踩梁、甩包子、放斗等)、起列、上穿、立柱、做大门、安大门、祭大门、开大门(开财门)、立神龛、面院坝、开龙眼(开龙门)、扫院坝、祭祀新房、乔迁新房等都要选择良辰吉日举行。举行建房民俗仪式,根据房主的贫富,分规模大小,最贫困者建房相宅、上梁办房酒之俗也必不可少。

婚俗

男女婚姻一般都由介绍人牵线搭桥,经双方父母同意后自由恋爱一段时间,长者达数年之久。这段时间里,要履行“六礼”迎亲之俗。其作法:一是男家请媒人(介绍人)到女家提亲谓之“纳采”;二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八字”谓之“问名”;三是男家合八字后并决定缔结婚姻,并送去礼情谓之“纳吉”;四是男家给女家送去聘礼务办嫁妆谓之“纳徵”;五是男家择出吉日并备礼告女家求得同意结婚日期谓之“请期”;六是正式结婚之日组织迎亲接人谓之“新迎”。解放前迎亲均用花轿,现代迎亲有用车辆。

历史发展 折叠

平昌历史悠久,置县迄今已有1700余年。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置平州县,属巴西郡,治所汉王庙(今江口镇龙潭村),先后隶属巴西郡、大谷郡、遂宁郡。

梁置平川县。

564年(北周保定四年)更名“同昌县”,属遂宁郡。583年
(隋开皇三年)改属清化郡,589年(隋开皇九年)更名“归仁县”,隶属仍旧。

618年(唐武德元年)隶属巴州,二年改属万州,627年(贞观元年)属巴州。

966年(北宋乾德四年)废归仁县入曾口县。

1245年(南宋淳祐五年)在今江口镇杨柳村和笔山乡境分别建小宁、新德州,隶属利州路:元朝初年改属保宁府;1283年(至元二十年)并入阆中县。

明朝无县建置,隶属巴州。1729年(清雍正七年)置江口分州,隶属巴州。

1913年(民国二年),巴州更名巴中县,分州随之更名为江口分县。

1933年6月川陕苏维埃置江口县。

1935年红军撤离后,境地恢复旧制,属巴中县。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成立平昌设治局,取“平州”、“同昌”首尾各一字命名。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升为平昌县,属四川省第15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县境解放。

1950年2月属川北区达县专区。

1953年9月属四川省达县地区。

1993年10月后属四川省巴中地区(今巴中市)。

1950年2月2日,成立平昌县人民政府。

1955年9月23日更名为“平昌县人民委员会”。

1967年3月18日因“文化大革命”改为“临时生产委员会”,继称“抓革命促生产委员会”。

1969年4月23日成立平昌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0月13日恢复县人民政府建制至今。

历史名人 折叠

廖纶

廖纶(1810—1889),字养泉,号橘叟,平昌县江口镇人。其祖父廖安国、父亲廖元均为清时举人。廖纶曾任金匮、无锡两县县令,主办正阳盐务,继任江苏、海州州官。纶工书法,善诗文,其书法有颜柳风度,颇具功力,现江口镇辖区内仍留存有石刻真迹《石峡颂》和“江阳十景”及“魁”、“寿”二字。

据《巴州志》记载,遗著《大中讲义》(二卷)、《鞭心录》(四卷)、《两汉读书论断》(二卷)、《梦传文钞》(八卷)、《日记杂录》(二卷)、《巴效篇》、《笑山姑存草》等。

吴德溥

吴德溥(1817—1882),字眉生,吴铣次子,平昌白衣庵人。受业于大学士文端公倭仁,闻宋明理学,益自刻励,尽涤少年豪气,一以实践为主。后边境多有战事,复博综天文、物理、兵农之学,期于有用。

德溥以同知分发贵州,至之日,筹办乡团,督制军械,教民操练。时贵州上下游均属盗区,德溥于境内设卡梭巡,质询民苗,存记良莠,劝德不遗余力。每战不乱,且有勇有谋,率先士卒,冲锋陷阵,历三十年而定,德溥实与之始终。

朱兆林

朱兆林,男,汉族,生于1907年11月17日,四川省平昌县板庙乡凉水村1社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20团政治委员。参加了响堂铺伏击战和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第2野战军13军39师副政治委员,第2野战军供给部副政治委员。参加了上党、淮海、渡江战役。在上党战役桃川追击战中,荣立一等功。建国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西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空军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事法院院长,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

吴伟仁

1953年10月生,四川巴中平昌县人。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会均匀学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国防科技评审组副组长、国防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副主任。近十多年来,先后在航天一院、航天总公司、航天210厂、国防科工委科技质量司等技术管理岗位上任主要领导。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府终身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现任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平昌小伙儿(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