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李萍的散文集《积石山漫笔》,我看到了亲切的字眼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积石山,这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地方。
我是额鲁特氏的蒙古人,先祖的基因与突厥密不可分。我与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这三个民族,虽然不是出自一个氏族,但在情感的热度中,至少属于“亲眷”的关系。
文字,不是逼出来的,而是情感迸发之后的产物,是神来之品。当内心的温度在寻源的过程中一再被提升,熟悉的过程,也就充满了亲切的默许,这也是我愿意为李萍书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
我喜欢上了这个叫作李萍的女子。她的文字,只所以能够感动我,是缘于她对整个积石山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的熟知。
把积石山的一草一木,视为自己的姐妹。
把积石山的一水一石,当成自己的兄弟。
“民生”这两个字眼儿,包含着多少重量。
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具有火焰一般的浓度,一个作家才能写出这些与土地息息相关的文字。
我在通读《积石山漫笔》时,积石山县委、县政府用事实写就的业绩,最耐读。
我知道,一切,都缘于热爱。
调动一切资金,向山区倾斜。
多方筹措资金,向民生倾斜。
积石山最漂亮、最坚固的房子,是学校。
洁净的自来水,流进山区老百姓的家中。
敞亮的乡村公路在不断延伸,通向一个又一个村庄,也通往民心……
目前,全国只有两个县级城市的学校,率选迈入全县中小学生“零学费”的阶段,积石山有份。
从李萍的文字中,可以闻到草叶的香气,听到河水的流动,看到绿树的萌动。每一村都有每一村的特有音质,每一个民族都有每一个民族的独特魅力。这一切,仿佛都被她稳妥的放置在眼前,并在感恩之中顺手即可拈来,入文入诗。这是一位具有丰富生活体验的作家,才具备的品行,惟此,才能使一篇写实的文章有情、有景、有物、有血、有肉。
积石山,养育着李萍的筋骨,也给了她滚烫的热血、恋乡的情怀。
走出大山后,她的每一次想念都是一次青春的回放,记忆的回放。在工作期间,她一次又一次的返回故乡,或在响水坪静坐,或者走上蜿蜒的山梁,用沉醉的目光,看着静卧在黄河岸边的一群白骆驼。她的根在积石山,那是她写也写不完、爱也爱不够的家乡。
在李萍的精神世界里,“生态”与“民生”,犹如琴瑟般密不可分,又好似两个基准音符,相得益彰地奏出优美的乐章,最终归为一路,成为心弦上的双美。
作家高平先生说:“我第一次看到积石,不是山,是印在古籍《尚书》里的两个字。”我不想说与积石山远古文化有关的“大禹治水”,也不提珍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内的“彩陶王”曾经为积石山增添了多少荣耀。我想说:通过李萍的文字,我看到了《瞳孔里流出的吊水峡》的壮美景色,《临津古渡》曾经巍峨于雄关之处的叱咤风姿,《民俗村里像风一样自由》中的千姿百媚。同时,我也看到了一群平朴善良的民族兄弟,也懂得了《折花宝刀》是怎样在一个不朽的传说中,以佩带保安刀的英姿,彰显着一个民族千古不变的气节。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生活着保安、东乡、撒拉、汉、回、土、藏、维吾尔、羌、蒙古等十个民族,多民族的融合,构成了丰富立体的多元文化,这是积石山最宝贵的财富。
积石山是一条美丽的金色飘带,连着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秧歌起舞,鼓韵升天,“花儿”的旋律,使群山显得矮小。积石山的人们,正走在通往幸福的大道上。
我的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m23.cn/1152974657long
我的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14055954.html
我的新浪微博个人主页http://m.weibo.cn/?wm=5091_002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