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字玄成,祖籍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生于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是历史上享有盛名的谏臣,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二月任相,至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九月去相,共在相位十三年七个月。魏征为相,敢于直言诤谏,先后陈事共二百余次,对巩固和加强唐太宗的统治,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他以社稷为重,刚正不阿,对唐太宗的理政治国、个人得失,多有诤谏,使唐太宗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明政治——贞观之治。他和唐太宗的关系,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君臣关系的典范。
魏征字玄成,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生于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父亲魏长贤精通文史,博学多才,曾做过北著作郎,后因直谏朝政,贬为上党屯县令。父亲刚正不阿的品质,对魏征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但魏征的父亲去世较早,家业因此衰落。虽然生活穷困,但魏征性格坚强,胸有大志,好读书,多所涉览,尤属意于历代兴衰得失之道,这为他的从政、治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魏征的青年时代是在隋末的动乱年代度过的。他为了躲避战乱,出家当了道士。
当时,在河南一带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攻占了洛阳东北的最大粮仓兴洛仓,这支起义军开仓放粮,济贫救苦,深得百姓拥护,队伍迅速扩大,声威日盛,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元宝藏知魏征有学识,请他到郡府掌管书记,魏征毅然从命。李密见到宝藏的书信,常常称赞不已。以后才知道这些书信均由魏征执笔,李密便请魏征到元帅府任文学参军,掌管记室。魏征向李密条陈十项,李密只奇魏征之才,而并不采纳他的计谋。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刺杀了瓦岗军首领翟让,削弱了瓦岗军的领导力量。但瓦岗军是一支很强的反隋力量,曾先后打败隋将王世充和宇文化及。而瓦岗军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强将死伤不少,李密不正确估计得失,进而滋生了骄傲情绪,此时,王世充又集中二十万大军向瓦岗军扑来。魏征十分关心这次战斗。他找到李密的长史郑颐说:“魏公(李密)虽骤胜,而骁将锐卒多死,战士心怠,此二者难以应敌。且世充乏食,志在死战,难与争锋,未若深沟高垒以拒之,不过旬月,世充粮尽,必自退。追而击之,无不胜矣。”此实为奇谋良策。而目光短浅的郑颐却斥之为“老生之常谈。”征怒,拂衣而去。结果,李密大败,瓦岗军全军崩溃,李密只得投降唐朝。魏征也随李密来到京城长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