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海习俗

家乡区县: 浙江省宁海县

宁海的民间传统美食品种繁多,花样百出,地方特色浓厚,尤其是与民间的各个节庆结合在一起,更显得这些传统美食不同寻常。

每年中最热闹的节日莫过于春节了。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前为春节,俗称过新年。宁海春节的传统美食有红枣汤、番薯汤、八宝饭、八宝菜等,以食品谐音寓意新年吉利:吃红枣汤,寓意全年早些红红火火;吃番薯汤,寓意生活翻身如意、生意翻倍;吃八宝饭、八宝菜,寓意八方顺利、积聚财宝。其次就是元宵节,照常规应以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而宁海以正月十四为元宵。通常说法是,一般人们总在过完元宵后再下地劳作或出门做工,宁海人则提前一天。这是当时宁海民众勤劳品质的象征。元宵节晚餐,宁海各地有吃糯米团、麦粉汤包、番薯淀粉汤包、糊辣羹、麦(米)饺筒、青团等不同习惯。意在旧年已过。一家人要团结同心,在新的一年中再创新业。

宁海的有一饮食习俗就是十四夜,吃麦搂。麦搂即是将菜叶、香干丝、虾皮、番薯粉面丝一道放在水中煮熟,然后把麦粉放下搅拌,成为薄薄的糊状,就叫“麦搂”。这个典故跟戚继光有关,当时戚继光在宁海抗倭,为了让士兵们御寒充饥,宁海人民就把小麦粉做成麦搂送给他们吃,那一夜刚好是十四夜,于是就流传下了“十四夜,吃麦搂”的习俗。 在清明节时宁海人会吃“青麻糍”、“青团”。在清明时节采“青”捣麻糍、和“青团”以祭祖,是祭告先祖,一年一度的新春又到来了,后人将会抓紧这宝贵时光,辛勤耕作,争获丰收。宁海人在清明时还作兴"吃蛳螺"。因这个时节蛳螺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是采食的最佳时令,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还有些节日如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二月二,俗称“百花娘子生日”,又称花朝节。民间传说,唐太宗曾于花朝节亲自在御花园主持挑菜御宴,武则天每到花朝节便令宫女采集百花并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百花糕”赏赐群臣。故宁海也有制作百花糕的习俗。三月三,俗称“上巳节”。 在宁海,三月三又称“孝娘节”。是日,嫁出去的女儿要以“炒粉桶”盛“炒粉”送给娘家,以示对娘亲的孝敬。四月八,农历四月八,是传统的“牛生日”,或者叫做“耕牛节”。 在这一天,全体牛休息一天,牵回家喂以“乌饭麻糍”以及黄酒、鸡蛋、糯米粥等食品,补其力,壮其骨,养其神,让牛有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耕作。在宁海,这样的习俗被一直保留到今天,不过现在的“乌饭麻糍”早已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广受青睐。

每年的立夏和冬至也有一番习俗。宁海立夏习俗以“蛋”为主题。在立夏这一天大家都要吃蛋,认为蛋形如心,吃了蛋能“拄心”,补助精神。立夏这一天,宁海还有尝“鲜”习俗,品尝新鲜的蚕豆、青梅,竹笋。故有“立夏日、采豆荚”之谚。近海一带的民众,还有尝“腥”的习俗,专指吃鱼。有“立夏不吃腥,蚊子叮眼睛”之说。冬至,宁海人也称“长至日”。按宁海风俗,冬至要吃汤圆或炒圆,用糯米粉做圆。汤圆有带馅的和不带馅的,带馅的又有甜的和咸的之分。长辈们为了鼓励孩子吃冬至圆,经常说“你几岁了就要吃几只冬至圆,否则年岁加不上”。宁海有些地方,冬至作兴吃“冬至团”及特色糕点,同样是以糯米粉制作,辅以不同的馅料,花色繁多,风味独特。宁海人在这一天还有“晒冬米”的风俗,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冬至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还有端午节和中秋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在宁海的传统中,这一天除了盛行吃粽子外,还要吃麦饼,也有的作兴吃竹筒饭。做的棕子形式多样,有狗头粽、横包粽等。狗头粽是象形的称呼,包成四角锥形;横包粽则是五花大绑包成长方形。粽子有纯米粽、红豆粽、番薯粽、豆板粽、咸肉粽等,甜咸皆有,各具风味。包粽子所用的材料粽叶,都是就地取材,选取毛笋壳或箬竹叶等天然材料。故粽子煮熟后,具有竹笋、箬竹叶等天然清香。全国各地中秋均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只有宁海、台州一带为八月十六日。在这一天,月饼、特色糕点、桂花酒、白馍糍、锅灶(音同“卓”)糍、印花麦粿、烊糕等传统美食一应俱全,其中以印花麦粿和烊糕最具特色。宁海民谣说,“八月初三树头敲,八月十六吃烊糕”,这里所说的“树头敲”,指的就是印花麦粿。“烊糕”也叫“方糕”,是用浸过的米和黄豆用石磨磨出来再蒸的。经过特制的磨粉方式和特色的蒸法,宁海的烊糕就具有独特的风味。

林莉莉(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