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己之头充城池的战国巴将军

家乡区县: 重庆九龙坡区

巴曼子是遥远古巴国流传至今的唯一英雄人物,在人们心目中,他是巴民族之神,巴民族的化身,他的人格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已经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
巴曼子是东周末期巴国的将军,临江城(今重庆忠县)人。在东周末期,有一年巴国发生内乱,巴国国君惊慌失措,无奈只好向强大的邻邦楚国求救。答应平息内乱后,愿意割让包括忠州在内的三个城池作为谢礼,结果楚国派兵很快为巴国平息了内乱。

不久,楚国使臣到忠州来要城时,驻守忠州城的巴曼子将军,不忍心让百姓改巴姓楚。他对楚使说:"我们把全城珠宝献给楚王,保留忠州等三个城池。"楚使不敢作主,回国向楚王禀报,巴曼子也派使臣同往。楚王一听,怒发冲冠:"不行!决不能更改!若不献出三城,我要派兵征讨。那时,玉石俱焚,休怪我无情无义!"

巴国使臣同楚使回到忠州,向巴曼子表达了楚王意见,全城军民怒火万丈,不愿割城,愿意拼死保卫忠州。巴曼子想:同意割城,自己会成千古罪人;如果不割城,楚王大兵压境,巴国势单力薄,抗敌犹如以卵击石,自己身为将军,既不能为国分忧,又不能为民解难,真是惭愧万分。

最后,他决心以一死报效国家,解救满城百姓,这既可取信于楚国,又可振救百姓乡亲。他把楚使叫到跟前,满脸正气的说:"城池是巴国全城人民的城池,楚想要城,全城百姓不答应,我决不做违背百姓意愿的事,我情愿将头颅割下,代替这座城池,作为对楚国的报答。"说完,他取下随身佩戴的宝剑自刎而死,百姓见巴将军死了,一个个哭得死去活来,人人都愿战死在忠州城下,誓死不作楚国臣民。

楚国使臣见了,胆战心惊,只好带着巴曼子的头回去禀报楚王,楚王也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想,派兵讨城,如果巴国三城百姓都像巴曼子一样,誓死不从,拼命抵抗,那时不但城得不到,反倒要损兵折将。想了好一阵,他长叹一声说道:"巴将军真算是天下第一忠臣,如果我得到像巴将军这样一位臣子,不知要比得到城池强多少"。于是他放弃了索三城的念头,还以上卿的礼节将巴曼子的头葬于楚国。

这段史实记载见《华阳国志·巴志》:东周末期,巴国将军曼子求楚国出兵平内乱,许诺以三座城池相谢。乱既平,巴曼子不忍国家割让城池,"乃自刎以头授楚使",请向楚王致歉。楚王感动,"以上卿礼葬其头",巴国"亦以上卿礼葬其身"。有诗赞其事曰:"刎颈高风悬日月,存城旧事邈山河。"

巴曼子一腔忠义,舍身为国的英雄之举气贯长虹,不仅感动了楚王,感动了巴王,更是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忠州人,其精神渐渐融入了忠州人的道德伦理及为人之道,不论何事都强调一个忠字。

巴曼子以自己的头,保住了巴国三座城池,使三城百姓免遭亡国祸殃,人们十分感激他。忠州城百姓在他刎首留城的地方立了庙,名叫土地庙,庙内塑有巴曼子夫妇的像。每年在巴曼子刎首留城那天———农历三月初四,人们就抬着巴曼子夫妇的塑像,鼓乐喧天,前呼后拥地在全城街道游行一周,十分热闹,后来人们把这天叫做"三月会",这个传统的独特节日,千百年来在忠州山城代代相承,直到抗日战争为止。

民间传说中的巴蔓子将军,既是忠勇爱国精神的化身,也是中国西南地域人民重义气,讲诚信,护国爱民,舍生取义传统道德风尚的人格代表。相传三国时代,巴郡守将严颜被蜀将张飞打败,张飞要他投降,严颜就说:“巴国自古以来只有砍头的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这让张飞深受打动,于是义释严颜。严颜所说的砍头将军就是巴蔓子。此后,巴将军传说一直在巴地经久不衰,其传承脉络。

Lzzz(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