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西宫有观音庙,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为庙会期,是祭祀南海观音的活动,俗称大蜡会。
西宫大蜡庙会的起源,据传说开始于明代。传说,远在明朝时,河南一带眼病流行,患者不仅多,而且往往导致双目失明。这年,不知从何地来了一位老妪,用自制药水为患眼病的人治疗,点一次药水,便可痊愈。老妪不仅医术神奇,而且给人诊治,不取分文。消息传开,方圆几百里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某村的一员外,夫人染眼病,双目失明十几年,多方求医,不见效果,也闻名前来就医。经老妪医治,仅点三滴药水,夫人的眼睛竟至复明。员外大喜,重金酬谢,老妪婉言谢绝。员外询问老妪哪里人氏,老妪说:“我是赵州栾城县西宫村人,北街西口路南有一棵大槐树,树下红漆门扇的瓦房,就是我家。”说完飘然而去。员外受众人之托,备礼品,乘马车,一路寻到西宫村,走到北街西口寻找,见路南确有一株大槐树,一座红漆门窗的瓦房,竟是南海观音庙,并无人家。员外在村内打听,村民都说村中从无治眼的老妪。员外无奈,又来到庙前,进门一看,庙内观音塑像就是施医老妪。于是扩建庙宇,再塑观音金身,置办一支大蜡烛点燃,以示敬意,西宫村民也制大蜡烛点燃。大蜡烛着了三天三夜。自此,村民每逢庙期,仿效员外的做法,特制大蜡烛点燃,大蜡会相沿成习俗,十月十三开大腊庙会。
大蜡用石蜡灌制,呈红色,高100厘米,上端直径30厘米,下座直径25厘米,以直径8厘米的柳木棒浸蜡后做芯。蜡重65公斤。庙会上,燃蜡前先放焰火,之后点燃蜡烛,大戏开演。按习惯,烛不灭,戏不散。往往戏班向点蜡人多次求情,将蜡提前熄灭,才可散戏。
日本侵略军侵占栾城后,庙会被迫停止。解放后,重新恢复,并将庙会变为物资交流大会,但不再点燃大蜡。1978年以后,才又将大蜡重新点燃。但与旧时点大蜡的内容和形式全然不同,大蜡变成了丰收喜庆的象征,并提前将大蜡制成,固定在焊接好的铁架上,再缚以两根木杠供人抬用。自十三日起,许多青壮年轮换抬起大蜡,转街走巷,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现在,栾城西宫大蜡会已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栾城县位于冀中平原南部,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市东南方,为石家庄市近郊县,西宫村位于该县城南5公里。
西宫大蜡会是栾城县西宫村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在西宫村举办。庙会以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更以独特的形式举行独具特色的祭祀仪式活动为亮点,自明代至今,数百年来世代传承历久不衰,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地域性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西宫大蜡会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相传明朝永乐年间,河南省一带眼疾流行,患者多双目失明,无医可治。一年,有一老妪到此地行医,免费为当地百姓治病,某村一员外夫人被老妪治好后,员外亲至老妪家乡---栾城县西宫村感谢,却发现老妪竟是南海观音。临行时置办大蜡,感谢菩萨为人民带来光明,西宫村民为讨吉利,把大蜡配成一双,择农历的十月十三至十五日为庙会会期。
西宫大蜡蜡体硕大无比,却不失精雕细刻,美观大方的特点,可以称得上是一组颇具欣赏价值的工艺美术作品。再加上装饰品的衬托,极富个性特征,整个迎神仪式热烈而庄重,并为多种民间表演艺术的展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西宫大蜡会犹如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极具民俗价值。
西宫大蜡会
西宫大蜡会"西宫大蜡会"是栾城区西宫村声名远扬的传统庙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三至十五在西宫村举办。该庙会以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更以独特的"大蜡"祭祀仪式活动为亮点,自元末明初至今数百年来世代传承历久不衰,形成了地域性的传统的综合性的民间文化活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