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家

家乡区县: 湖滨区

相传,大禹治水,斧劈拦阻洪水的大山,而成三门峡,洪水奔腾而出,先民免除水灾之患。这里成为夏、商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带之一。周人灭商,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自陕而东,周公主之,自陕而西,召公主之。”分界线即是今三门峡境内的陕原。又先后在境内建立焦国、虢国,长达三四百年,后为晋国所灭。三国分晋,三门峡地区又先后属魏国、韩国。
秦国东进,三门峡地区归秦,又先后设陕、湖、卢等县与函谷关,属三川郡。汉武帝元鼎四年,在今三门峡境内函谷关设弘农郡,领治十一县: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雒。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在陕县城设置陕州,东据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荆楚,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晋、陕、豫三地依陕州为界居河而治。五代、宋、元、明、清一直延续。陕州古城自汉武帝元鼎四年(前390年)建立以来,直到1957年修建大坝拆迁,延续2300多年。
在三门峡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演绎出一场场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出现了一个个中华民族千古敬仰的历史名人,不断推动历史前进,给后人留下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史载,夏朝有冒死直谏夏桀的千古第一直臣——关龙逄。
西周有与周公分陕而治的召公姬奭,甘棠遗爱,几千年来,受到人民的怀念和尊崇!
东汉有曾在弘农郡董社源“三膳书堂”设馆授徒的关西夫子杨震,后为东汉太尉,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四知”佳话。
西晋有弘农郡湖县人平吴名将王濬。
隋唐时有唐右屯卫大将军虢州卢氏人张士贵;有唐武德时陕州刺史长孙操,开广济渠引水入城,百姓颂其遗爱。有世居陕州硖石的稳定边疆、以身殉职的唐嶲州都督姚懿。
有以文采著名、刚直不阿的唐弘文馆学士、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的陕州人上官仪和其孙女唐朝著名诗人才女上官婉儿。
有辅佐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的三朝宰相陕州人姚崇,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开元盛世,而被大史学家司马光誉为唐朝四大贤相之一,被人民领袖毛泽东称为“大政治家、唯物论者”而倍加推崇。
五代有开创荆南国的南平王陕州硖石人高季兴。
北宋有《诗集》远播辽国的陕州草堂居士魏野。有任职陕州知州的北宋重臣寇准和安边名臣游师雄。有以死报国的抗金英雄渑池人张玘,有抗击金兵与陕州城共存亡的李彦仙。
元有江西浙西道肃正廉访司事渑池英豪人杨彬。
明有灵宝梁里村人许进历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后其子许诰、许讃、许论先后又任尚书,人称“许氏父子四尚书”。有明初理学之冠渑池窟陀里人曹端,有洛西宗儒陕县张茅人王以悟,有理学大儒渑池张马玲人张信民;有宁死不屈抗击清兵的户部郎中、开原兵部佥事陕县人崔儒秀。
辛亥革命时有早期参加同盟会同清军斗争而被杀害于陕州张茅的河南新蔡人刘纯仁。
抗日战争中有率军作战、英勇抗敌而为国捐躯于陕县张村乡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军总司令四川省浦江县的李家珏。
解放战争中,有为人民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的独七旅政委、渑池县县委书记、南阳人王舟平,陕县民主政府县长山西芮城人薛文高。
有抗日战争时期担任陕县县委书记,领导人民抗日翻身解放,建国后担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的陕县大营人蔡迈轮。
建国后,有为建设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1955年担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局长兼任三门峡市第一书记,后担任河北省省委书记的河北省任县人刘子厚。
有中国著名作家、现代文学翻译家。俄国和苏联文学作品的译者卢氏五里川人曹靖华,
有1986年12月区划调整后先后担任三门峡市市长、市委书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副主任的孟津人王如珍。
在这块土地上,产生了甘棠遗爱、中流砥柱、起死回生、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假途灭虢、紫气东来、老子著经、墨絰从戎、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公孙白马、鸡鸣狗盗、渑池会盟、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合纵连横、截鞭摘镫、言听计从、雪泥鸿爪等成语,已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块土地上,古往今来,产生了“砥柱文化”、“甘棠文化”“虢国文化”、“廉政文化”,又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流芳千古的诗词文章。召公治陕,民受其惠,留下了《诗经•周南•甘棠》千古名篇。东周时,老子来到函谷关,在这里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举世闻名,远播中外,为中华民族留下一本珍贵的哲学著作。唐代上官仪及其孙女上官婉儿、宋之问、姚合和众多唐朝诗人都写出传唱千古的的诗歌,诗圣杜甫途径三门峡地区留下“三吏三别”不朽之作。曹端、张信民、王以悟又留下了丰富的理学著作。

薛丹辉(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