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县的著名人物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栾城县

栾书(?—前573年),即栾武子,春秋时晋国大夫,食邑于栾。初为下军之佐,累升至中军主帅,晋景公十三年(前587年),代郑克为政。栾书一生勤谨廉洁,轻财重德,《国语·晋语·叔向贺令》一文中赞颂他“无一卒之田,其官不备其宗嚣”。卒后葬今县城西北一公里处(内营村北),世代称栾书冢,旁有栾武台,上建栾武庙,解放后废,栾书遗物有栾书。 柴武(?—前163年),西汉初大将。秦末(公元前206年),柴武率众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起兵反秦,加入刘邦起义军。高祖二年(前205年),击破齐历下军,以功封棘蒲侯。高祖四年(前202年),参加了垓下战役,与周勃率领后军(刘邦自将中军,孔将军率左军、费将军统右军),击败项羽。柴武死后葬今栾城县东北一公里寺下村西,其墓台高大,号称柴武台。

苏味道(648—706年),唐朝大臣、文学家,九岁能作文写诗,与赞皇县人李峤俱以文章出名,当时人们称之为“苏李”,唐高宗乾封年间进士,初任咸阳尉。在武则天朝三度为相,与李峤、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他们对中国格律诗的定型起到奠基作用,他的著名诗作“正月十五夜”被称为历代元宵诗第一,“火树银花”一词至今仍广泛采用。晚年因坐张易之党被贬眉州刺史,卒于任上,一子留眉,其后代于宋代出了名扬世界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对祖籍栾城铭记于心,苏辙则有“苏自栾城,西宅于眉”之谓。

李冶(1192—1279年),又名李治。金元之际数学家,字仁卿,号敬斋。数学著作有《测圆海镜》、《益古衍段》等,对天元术(用代数方法列方程)、几何学(关于直角三角形和内接圆所造成的各线段间关系)有显著成就,比西方国家领先三百多年。其诗、词、文成就亦很高。与元好问、张德辉被称为元代“龙山三老”。

哈珊(1255—1304年),元朝大臣。哈珊祖父赤笃忽嶙曾任真定府路都达鲁花赤断事官,全家迁居栾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任真定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断事官,兼任内诸军奥鲁劝农事。在真定任上,哈珊率众治理了滹沱河水患,疏浚了滹沱河分洪渠运粮河(即冶河),使百姓安居乐业。哈珊为荣禄大夫、甘肃等处中书省平章政事等,在任上尽职尽责,忠于朝廷,平定叛乱,巩固了国防。

安玉 栾城东柴村人,元代建筑学家。历任修内司直长,进议校尉修内司副使、昭信校尉修内司大使、营缮提点营缮司司令、大者留守等职。曾辅佐建筑大普庆寺、设计大寿安寺图纸并负责监督施工,受到元英宗和宰相伯胜的赞誉。

韩山童 (?—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原为栾城人,其祖父因传授白莲教,被谪徒永年白鹿庄。他继续宣传教义,至正十一年(1351年)与刘福通等聚众,杀白马黑牛,以红巾为号,宣誓起义,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不久被捕牺牲。

韩林儿 (?—1366年)韩山童之子。其父牺牲后,韩林儿继续率领起义军与元军作斗争,曾拥立为小明王,国号宋,年号龙凤。后朱元彰以迎赴应天(今江苏南京)为名,使廖永忠将其沉死于瓜州江中。

房永清 栾城北十里铺村人。清乾隆癸卯(1783年)举人。历任福建郡武知县,厦门同知,泉州知府,有政声。曾力荐林则徐给闽督张师诚。林则徐任两广总督禁烟赴京述职时路过栾城,亲自登门拜访,时房永清已病故,林则徐为房墓前立碑一通,时人传为佳话。

现代名人有曾任杨虎城副官的阎继明,已与杨虎城同时被难。

乔明礼(1894—1965年),南郄马人,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参加国民党军。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抵抗日本侵略军。1945年10月,在高树勋的新八军邯郸起义时,率所部河北民军随同起义,所部改编为民主建国军。乔明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华北军政委员会副部长,转业后任河北省农林厅副厅长、农业厅副厅长、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央民革常委、省参议室主任,1965年病逝。

温秀芝(1900—1981年),女,出生于栾城县温家庄,后与北高村贫苦农民郭诚中结婚。抗日战争爆发后,温秀芝把自己的家变成栾城县最早的“堡垒户”,掩护了大批我党的抗日干部。几次被敌人逮捕,严刑拷打,从未暴露密秘。她把长子、次子、女儿相继送去参加抗日工作,长子在搞地下活动时不幸牺牲,次子被敌人逮捕后送到日本当劳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县戎冠秀式的模范共产党员。1981年3月病故,享年81岁。

翟荣臻(1919—1987年),小名勤,字光增,栾城县方村人。1938年毕业于北京国医函授学院,随即从医。历任区、县医生,栾城县中医院名誉院长。栾城县人大七、八、九届代表、常务委员,政协栾城县四、五届委员会委员、常委、副主席。翟荣臻一生从事医疗工作,医德高尚,为栾城医疗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87年8月因病逝世,享年68岁。

苏晓婵(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