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争霸

家乡区县: 北京朝阳区

中关村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中心[1]

把时间拨回到1984年,科研院校云集的中关村,民营科技创业潮已经蔚然乘风,陈春先、王洪德、陈庆振……大批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下海”创业,在中关村进行将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扩散”试验,主要是生产元器件等电子产品。白颐路(现为中关村大街)上出现了以“两通”、“两海”(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发公司。

有人指责陈春先等“下海”科技人员的做法是不务正业,干扰了科研秩序,还有人指责白颐路上倒买倒卖、骗子当道……

夏天结束时,《北京日报》农村部的记者任稚犀对中关村现象进行了详细调研。不过,这位记者对中关村不是叹息,而是呐喊。“百家争鸣,议论颇多。然而有一点是一致的。”这位记者在报道里写道,“靠科技起飞,开创中国式的硅谷。”“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这一文章发表在1984年9月11日的《北京日报》头版,题目就叫做《开创中国式硅谷的探索》。这是目前已知最早称中关村为“硅谷”的报道,任稚犀也成为在公开媒体上把中关村称作“中国硅谷”的第一人。

中关村管委会在《大事记》描述:(《北京日报》的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关村地区开始形成“电子一条街”的情况,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到年底,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公司迅速发展到40多家,当年营业额1800多万元,由科技企业搭成“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骨架基本形成。

这一年后来被人们称为中国的公司元年。在北京,在中关村,万润南创办了四通公司,柳传志也成立了一家小小的科技公司,这就是联想的前身。除了联想和四通之外,在深圳,王石开始建立自己的公司(万科的前身);在山东,张瑞敏接管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厂子,后来这家工厂的名字叫做海尔;在广东,健力宝公司成功地把自己的饮料带到了奥运会上……

4年后的1988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前身)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中关村开拓中国式硅谷的探索,得到了政府层面的高度肯定。

史明发(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