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调,是发源于河南开封的一个豫剧流派,得名于祥符县,祥符调乃豫剧之母,为标准的中州正韵,是最正宗的豫剧唱腔。作为豫剧的主流,祥符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己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的风格。祥符调是中国戏剧艺术璀璨星河中的一颗明星,是戏剧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艺术价值
祥符调的存在,是中原丰厚文化积淀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与北宋时期的杂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直接承接着明清弋阳腔、女儿腔(亦名弦索调)、汴梁腔、乾梆戏、河南讴的艺术精髓,因此被称为“豫剧之母”。豫剧祥符调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它独具的地域特征和相应的有别于其它流派的演唱风格都为听众所赞叹。祥符调充分体现出了中国戏曲音乐的包容性,在以己为主的基础上广采博收,既有明清梆子戏、罗戏的遗存又有民歌、小调、曲艺说唱、西府调的音乐元素的汇入。
著名演员
祥符调的名家辈出代代相传,传承有序。祥符调在清光绪年间有名旦孙延德、常金荣、秦金声、李金城;名须生有常金荣、张才、秦大成;名彩旦有常金香;名花脸有简客、刘永春、段才、颜平;清末民初,有名旦李剑云、时倩云、阎彩云、林黛云、贾碧云、王絮亭、石柳湘、刘永鑫、聂良卿、点翠红;名小生有筱火鞭、刘朝福;名须生有张子林、唐喜成、陈玉亭、张玉田、张震中、李光苍、庆贵、贯台王;名丑有李德魁、张洪盘、牛得草。民国以后有了祥符调女演员,早期著名的有王小焕、王玉枝、马双枝、司凤英、陈素真、姚淑芳、赵秀英、田岫玲、刘荣花等;20世纪50年代比较活跃的祥符调演员有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阎立品、宋桂玲、桑振君;省会迁到郑州以后,比较有成就的祥符调演员大多是陈(素真)派和桑(振君)及阎(立品)派的弟子。
面临的问题
外八角等行当的缺失。豫剧祥符调自马双枝、陈素真、司凤英等一批女演员登上豫剧舞台后,改变了男旦演出的习惯,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极大地扩大了豫剧祥符调的影响,她们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女旦的出色表演,过去以“外八角”为主的豫剧,渐渐变成了以旦角为主的豫剧,豫剧的生角、净角、丑角逐渐削弱,不少剧团和剧目都没有净角、丑角的生存空间。
优良传统唱腔的异化和丢失。豫剧祥符调有着自己传统的板式和唱腔,虽然需要与时俱进,但是任何改革都不能离开传统,目前豫剧的发展出现异化现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