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美食诱惑之芋饺篇

家乡区县: 浙江省新昌县

  

  我的家乡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了许多至今依然保存的特色小吃。这些特色小吃不仅被许多当地人所喜爱,而且也成为了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今天我将要为大家介绍的是芋饺。

      由于我对芋饺的做法并不是很熟悉,所以接下来有些是查找的还希望大家谅解一下,但我会尽可能用自己通俗的语言使大家看的明白的。

      新昌芋饺主要用芋艿拌上番薯粉做成。芋饺不选用芋头而用芋子(芋头是比较大的硬的芋艿,芋子则是相对外表平滑比较软嫩的芋艿),其质细腻、软糯,嫩滑,浓稠,有粘性。肉馅则是与普通肉馅不经相同。把芋子去皮,然后蒸或煮熟。熟芋子象橡皮泥一样极具可塑性,和进蕃薯粉,想怎么捏就可以怎么捏,想捏成啥模样,就可以捏成啥模样。做成后,芋饺肉馅非常鲜美,芋饺面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绝煮芋饺的汤汁,吃起来既糯又柔,滑溜可口。

      相传在清朝乾隆年间,新昌芋饺就已成为农民的佐餐食品。新昌芋饺貌似北方的水饺,又有点像馄饨。新昌人特别喜欢吃芋饺,把它当成早餐的当家食品。在菜市场,可以看见老婆婆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一字排开,坐在菜摊旁,闷声不响地埋头包芋饺。她们从粗磁碗里取出指头大的芋饺面,用手捏成薄薄的小圆饼,裹进肉馅,捏成菱状的小饺子,然而放在平底筛子里。她们不停的捏呀捏,包呀包,筛子里似乎永远放不满,因为刚刚一包好,立马就有人买走了。

      新昌人吃芋饺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成为当地人的佐餐食品。据说,芋饺是南迁的北方人发明的。他们因地制宜,将当地的特产芋子和蕃薯,用北方人包饺子的做法和吃法,创造性地发明了这个小吃。单独吃芋子和蕃薯粉,味道都一般般;但当芋子和蕃薯粉揉合在一起时,便诞生了一道美味。

      这道如今被新昌人所爱的美食还有它的历史典故呢!其实芋饺也称“枷鞑仔”“嘎拉泽”发源于福建省建瓯主要并盛行于建瓯北部乡镇,主要是东游、水源、川石等地。

      关于“嘎拉泽”的来历有许多传说,一种认为始于元朝,那时候蒙古兵进犯中原,侵入福建,建瓯人民极为痛恨蒙古兵的烧、杀、抢、掠,于是用芋子和地瓜粉等原料包上肉陷,做成三角形状的饺子命名为“枷鞑仔”(音“嘎拉泽”)(那时候对蒙古兵蔑称“鞑仔”),并下锅煮食,以泻痛恨,不想美味异常,并不断加以改进,随成今日之芋饺(“嘎拉泽”)。按此计算芋饺已经诞生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另外一种说法,始于清初,建宁府城(今建瓯)遭受清军一次野蛮屠城,住在城里面的富人纷纷跑到乡下寄居穷亲戚家里,乡下穷亲戚突然间接待这许多客人,一时拿不出好菜来,匆促间只好将芋子煮烂,调进地瓜粉,弄成饺皮,而后将家里现成的兽肉剁碎包入,捏成三角状,放锅内煮熟捞出盛起,浇上麻油酱油,洒上葱花姜末,淋上家酿红酒。富人们正是难得一饿之时,尝此美味连声称好,问道,此菜何名?穷亲戚如何知道此菜名称,心想,若不是清兵打来,你们如何会遭难?这鞑虏着实可恶。灵机一动,菜名脱口而出,这就叫“枷鞑仔”。

      我们可以看出,芋饺的诞生与异族入侵有关,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在当时都是侵略汉民的异族,所以人民为了表达痛恨之前以食物命名“枷鞑仔”“食之,芋饺在饺类当中最为独特,其三角形状在饺类中罕见。

      与北方人好吃面粉做的水饺相反,这里的人民几乎很少做水饺吃,取而代之的是芋饺,主要原因是原料方便,就地取材,更重要的是芋饺味道独特味美,煮食方便耐煮,不怕漏馅,水开放入盖锅即可,绝对不怕粘锅。这样的饺子你有没有心动了呢?

sweety(2014-04-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