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jī]子,名胥[xū]余,因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故称箕子。箕子与纣同姓,是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在纣朝内任太师辅朝政。
箕子佐政时,见纣王生活奢侈进餐必用象箸,感纣甚奢,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箕子屡谏纣不听。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便披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纣见此,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
武王灭纣后,亲访问箕子治国之道,箕子以《洪范》陈之,拒降,出走朝鲜。武王把朝鲜封于箕子,但箕子忠于商殷,拒不称臣。同去的有殷商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后箕子返国过朝歌目睹昔日王宫残垣断壁一片荒凉,遍地麦黍,悲痛万分,乃作《麦秀歌》。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这里“狡童”系指纣王,意为你那时不听我劝,如今落得这般天地。殷民闻之,痛哭流涕。箕子死后,葬于梁国蒙县。今朝鲜平壤有箕子陵,是其遗迹。在朝歌南关建箕子庙,文学家柳宗元为其写了碑文,今存。明正德年间,在南门内路西建有“三仁祠”,以祀其位,遗址尚存。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其学问、其人品、其影响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说,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