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简介

家乡区县: 湖北省新洲区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壶公。直隶南皮人(今属河北省)。清代儒家学者,洋务派代表 人物 之一。 历史试题

张之洞是清同治二年(186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担任过湖北、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两江、两湖总督,晚年充体仁阁大学士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壶公。直隶南皮人(今属河北省)。清代儒家学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历史试题

张之洞是清同治二年(186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先后担任过湖北、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两江、两湖总督,晚年充体仁阁大学士,又入阁为军机大臣,管学部事务。创办过汉阳铁厂、湖北纺纱织布厂等,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创建书院和学堂,提倡读经,维护名教。甲午战后曾上疏阻止议和割让台湾,反对康有为等维新派的变法。张之洞的学术研究,不严守汉宋门户,主张“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认为讲究训诂考证的汉学,只是一种读书方法。他批评汉代的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认为是“造谶益纬,以媚臣奸”,指出这些“非七十子之说”,而是“秦汉经生之说也”。批评乾嘉汉学家是流于“嗜古好难”一途,对社会的发展与需要却无所作为。他也批评宋明理学内部的纷争,认为“朱陆掊击,互起入佛老,界在微茫”,认为明代以来的理学末流的“文体多仿宗门语录,质而近理,高明者厌倦而不视”。他强调“无论汉学、宋学,断无读书而不先通训诂之理。”(《劝学篇?内篇?守约第八》)他教诲学生“学术有门径,学人无党援”,提倡学术研究不应有门户之见,反对因学术偏见而“嗜甘忌辛”。他编撰《书目答问》,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慎择约取,选出“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的、具有代表性和总结性的著作二千余部,从正面加以指导,此书曾在当时学界颇为风行。他爱崇孔孟、程朱,提倡纲常名教,认为纲常名教是“礼政之原本”,重申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中国历史故事

张之洞对于晚清思想界最有影响的是他编撰的《劝学篇》,该书中心思想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认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也。”(《劝学篇?循序》)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为了面对社会出现的新格局,不可不讲西学,只有这样,才能“免迂陋无用之讥”。但光讲西学也不行,还必需以中学作为“根柢”,否则就会产生“离经叛道之弊”(《两湖经心书院改照学堂措施片》)。他还主张“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气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劝学篇?会通》)。但他又反对维新派所提倡的民权,认为中国一旦兴民权,必将导致封建制度的瓦解崩溃,因此他视民权如洪水猛兽,一再宣称“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劝学篇?正权》),暗示应坚决取缔。张之洞的主要学术著作都收录于《张文襄公全集》之中。

张文静(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