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在许昌民间,午饭就是以面条为主。家中添丁,要设宴庆祝,宴席上,面条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面饭,因此,民间称这种喜宴为“吃喜面”或“吃面条”。
在许昌,面条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擀、抻、切、削、揪、压、搓、拨、捻、剔、拉都成,许昌民间却只流行一种:擀。擀面杖有大小之分,小擀面杖俗称“小擀杖儿”,长一尺左右,中间鼓、两头尖,常用来擀饺子皮儿、混沌皮儿等;大擀面杖俗称“大擀杖”,长二尺开外,直径一寸有余,粗细均匀,专门用来擀面条。把面团放在一个较大的面案上,用大擀杖擀成又薄、又圆、又均匀的面皮,为防止面皮粘连在一起,擀几下,要在面皮上撒上些面粉,这些面粉称“面补儿”。擀面条需要耐力和技巧,否则就不能擀得又薄又均匀。面皮擀成后,在上面均匀地撒一层“面补儿”,从两边往中间一层一层地对折,把大面皮折成多层的长条,用刀横着切成细条,细条伸开后便成了面条。后来出现了轧面条机,固然节约了体力,但没有手工面条好吃。
面条加工至熟的过程俗称“下面条”,“下”法不同,做出的面条的味道和名称也不同,常见的有汤面条、捞面条、卤面等。汤面条俗称“汤面”,简单的做法是:把葱花用油、盐、五香粉腌制后备用,水沸时把面条放进锅里煮,即将煮熟时放入一些青菜,最后把腌制好的葱花倒进去搅均匀即成。捞面条比汤面条的制作要复杂一些。把面条在清水中煮熟后,然后捞出来,加入“臊子”,搅拌均匀后即可食用。在制作过程中,把面条从锅里捞到盆里,又从盆里捞到碗里,捞来捞去,便得名“捞面条”。捞面条的味道取决于“臊子”,方言中,臊子是指浇在面条上的菜,臊子里如果有肉,做出的面条称“肉捞面”,否则称“素捞面”;把肉剁成肉末,煎炒后加淀粉水一起熬制成“肉酱”,用这样的肉酱作臊子叫“炸酱面”。吃捞面条时,往往佐以蒜汁、芝麻盐等,特别是蒜汁必不可少,所以捞面条又叫“蒜面条”。大多数人家都备有石臼杵,主要用于吃捞面条时捣蒜,久而久之,就称石臼、石杵为“蒜臼”和“蒜锤儿”。过生日时,中午要吃捞面条。
卤面是蒸制而成的。把细面条放进蒸笼里蒸熟后倒进盆子里备用,把肉丁、豆角、芹菜等爆炒后加水熬制成“卤”,把卤倒进盛面条的盆子里,充分搅拌后焖十几分钟,待面条把卤中的水分吸收后,再上笼蒸片刻即成。制卤时,要多放酱油,便于卤面着色。卤面软香而筋道,可谓面条中的上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