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国禅寺

家乡区县: 江西省吉安县

  

吉安有两座千年古刹:一为青原区的净居寺;二为吉安县梅塘乡的资国寺,两寺都建于唐末。民间有“先有资国寺,后有净居寺”的说法,但按史书记载,净居寺应比资国寺早几十年,那为啥有这一说法呢?原来,资国寺建寺之前,这儿有个永兴寺。后来,永兴寺被雷火焚烧,夷为平地。到唐德宗年间,青原山净居寺行思长老的师弟法登,由广东韶关曹溪山南华寺到这儿开基,得到当地财主龙须的鼎力资助,寺庙建成,改永兴寺为长兴寺,把寺所倚之山改名龙须山。到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现名,说起这个改名还有一段传说。

法登是唐代宗大历年间来此开佛堂,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长兴寺已扩充到三大殿,有僧尼五百余人,香火鼎盛,庙产与日俱增,连经书也堆得到处都是。方丈一通,是个得道高僧,不仅精通佛经,连孔子的《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老子的《道德经》都了如指掌,人们称他为“三教长老”。

一通大师见寺内僧尼众多,经书无处存放,便想在大雄定殿两侧,建两幢禅房,在龙须山的半腰建一幢藏经楼。他的建议得到众人的支持,为建禅房及藏经楼,众僧都分头到各地去化缘。那时,佛教在群众中根深蒂固,听说是建寺庙,大家都十分慷慨地捐钱,钱很快筹齐了。

为了节省开支,众僧在一通带领下,清地基、挖基脚、烧砖、伐木。他们在山腰挖基脚时,挖到一个地窖,窖中藏有金银财宝,据寺庙中记载,此山是财主龙须赠送的,一通大师决定把这些钱财送还给龙家子孙,龙须的子孙已发达到十多户了,都以种田为业,面对如此巨多的财富,没一个起贪心的,都说先祖已经送给寺里,金银财宝便是寺里的,收回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便婉言拒绝了。

一通想到佛教的宗旨是普渡众生,既然龙家人不收,我便用此钱储粮,以备荒年。

果然,两年后,吉州发生旱情,从头年立夏到次年腊月,老天爷没下一滴水,田中两年颗粒无收。那时,宋朝初建,此前,由于唐朝灭亡,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分裂,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吉州府的府库,由于一任任的贪官敛财,早已是空空如也。

由于旱情严重,而官府又无粮赈灾,吉州十县一厅,到处是饿殍一片,许多人家为了生存,携儿带女,背井离乡外出要饭,可粮在何处?这个知府无计可施,只好挂冠而去。

一通大师获知知府挂冠逃走的事,把众僧尼召集起来,把开仓赈灾济民的事一说,没一个反对的。可是,光凭寺中的存粮,能管得几天?于是,众僧又自告奋勇地处出到各地购粮,就这样,他们打开寺门,在山门前搭棚打灶,每天熬粥赈灾,一直延续到夏收,农民的田里有了收获,他们才拆掉棚子,重新开堂念佛。而此时,寺中所有金银财宝用得一干二净。

长兴寺开仓赈灾的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宋真宗那儿,宋真宗对长兴寺众僧不为自己,专为他人的精神所感动,下诏道:“当此国艰,倾资赈民,实为解国困,恤民心之义举。”写到这,他想起吉州知府请求旌表一事,便提笔书写“资国禅寺”四字,“禅”是佛教用语,“禅寺”指正宗的寺庙。又封一通大师为“一通禅师”,皇帝的话是金口玉言,于是长兴寺变成了资国寺,而且这个名字一起沿用至今。

言言蓓(2014-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