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味。如果云南的汉族喜爱的酸来自酸菜,辣味来自辣椒,那么傣味中的酸味主要就是柠檬提供的,辣味来自各种「辣咪」。傣味的「辣咪」是蘸料的总称,一共有十来种,比如螃蟹酱(「辣咪布」)、菜籽酱(「辣咪帕」)、酸笋酱(「辣咪南喏」)。每种辣咪间的差别无论从口感还是配料上讲都挺大的,如果头一次吃正宗的傣味,总会有一两种辣咪吃不惯。做法是将野菜、蔬菜、瓜果洗净后放入舂桶,加入烤香的蒜瓣、小米辣,用木棒捣碎成浆,调入盐、味精、香菜拌匀即可上桌。制好的辣咪或酸辣或辛香,配着炸牛皮、炸猪皮、小脆茄、刺五加等入口,开胃消食、解暑杀菌。以辣咪帕为例,其做法是把一棵开花结籽的青菜枝砍下,舂细后装入罐内腌四五天,发酸时去渣把酸汁倒进锅里煮,煮到水分基本完时,取出晒干,食用时加入盐、葱、蒜、香菜、辣椒等,舂拌均匀盛入碗内,就可蘸其他鲜菜吃,也可以用糯米饭直接蘸吃。如果是第一次吃傣味,还很有可能腹泻(这里不提因吃坏街边傣味拉肚子的情况),因为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太辣、太酸,那种酸辣还不是平日里你我吃的那种酸辣,消化系统不能适应刺激源。顺便说一句,我常发现傣族女孩(特别水傣)长相白净漂亮,却常常体毛要多一些,嘴唇上的茸毛尤其明显,也许和她们吃的食物有关。西双版纳的傣族、普洱的傣族、临沧的傣族、德宏的傣族在语言上有所不同,特别德宏的傣语差异更大,但在食物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一些景颇族的饮食习惯也和傣族接近,这里说的傣族主要是水傣。山傣要看地方,他们较为分散,加之和彝族的融和,也不好说。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吃到的云南餐厅,基本都把大篇幅菜单留给了傣味,但傣味并不等于云南菜。而且在外面很难吃到正宗的傣味,主要是食材成本的限制。在外吃到最多的傣族菜恐怕要数烤罗非鱼、炸猪皮、菠萝饭、竹筒饭之类的了吧。傣味远不局限于一盘盘热菜,还有很多蘸不同辣咪吃的凉菜。一些菜现在已上不了台面招待外面的客人,因为实在太苦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