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鼎1919 工业遗产的华丽转身

家乡区县: 昆明市西山区

工业遗产变身记

作为云南省第一个有规划的Loft社区,金鼎1919所书写的历史自然是“著作等身”的。据毛晓华介绍,从开园至今,金鼎平均每月举办1.4个活动,其中包括工业遗产摄影赛、“在云上”艺术家实践活动、合订本画展年会、“抚仙湖音乐节”等,平均每场活动参与人数都在400人以上,全年约有6万多人次接受艺术熏陶。其中的“首届昆明·中国艺术社区文化节”更是一个盛大节日,办节期间成立的“全国艺术社区联盟”也是全国第一个跨区域行业的交流合作平台。

而说起金鼎1919的诞生,不得不提两个人:邓斌和白炜煊。毛晓华介绍,二十世纪初,昆明正在实行“退二进三”(工业企业退出主城进入园区发展,原有土地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许多老工厂面临搬迁。一个偶然的机会,一直从事着文化产业开发的中年人邓斌认识了昆明轻工机械厂的老总白炜煊,当时搬迁后的轻工机械厂遗址正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很多建筑空间局限性很大,不能有效表达我们需要的文化内容。”毛晓华说。“而一旦艺术内容与老旧工厂结合起来,就能激发新的活力。这种空间上无框架,柱梁很少、挑高很高,可塑性很强。”毛晓华说。“两人在一顿饭局上一拍即合,决定将这里改造成一个艺术空间。于是,2009年6月,金鼎1919启建。”

一时间,这个带有粗犷野性、拥有独特空间魅力的社区,成了让更多的梦想和激情得以实现和释放的场所,像吸铁石一样用磁场将各方艺术创作者聚集而来。毛晓华介绍,2012年,整个园区文创产值达2100万,2013年达3200万,园区也于2010年被列为昆明市十大重点文产项目。

金鼎1919通过强大的聚合力,把云南本土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与国际接轨,用与时俱进的思想,通过非物质文化的再造,发展成为一个集设计、展示、生产、流通和宣传为一体的平台,让设计和艺术转化为产品,形成独具云南性格的文化创意产业。而园区本身似乎也成了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被人们关注和研究。中国当代著名评论家、策展人曾说:金鼎1919把艺术纳入到了这个城市的日常生活里面来,成为昆明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多少有点另类的、波西米亚的、有趣好玩的一部分。

在毛晓华看来,所谓创意城市,就是一个你想要置身其中的地方。工作室、画廊、餐厅、酒吧,它们既是创意环境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这个城市生气勃勃、活力四射的生活方式的标志,而蓬勃发展的艺术和文化行业的存在,也是一个创意城市所必须具备的。

金鼎1919承载着这样的功能,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着昆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

“民族文化创意之都”微访谈

毛晓华:慢生活的昆明优势

昆明日报:金鼎1919如何承载云南民族文化的内涵?

毛晓华:昆明是一个田园式的旅游城市、最适宜人居的地方。金鼎1919通过对老厂房的改造,不仅保留了城市建筑独有的魅力,也把城市的功能进行了很好地补充。园区里有很多致力于民族文化创意发开的工作室,比如高玉武的狮悟民族服饰工作室,在全国都很知名,还有陶艺工坊、云南咖啡体验工场等等,这些让本地人以及来访的游客能充分感受到云南多元的文化。

昆明日报:以艺术园区为例,云南发展文化产业要如何从全国脱颖而出?

毛晓华:在金鼎举办的“首届昆明·中国艺术社区文化节”上,来自全国14个艺术社区的艺术家们云集昆明,共同探讨了艺术化生存的“云南方式”——云南文化生态的多元,为每一个抵达这里的人提供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彰显出昆明在同质化竞争的城市建设中独有的文化标志。这里多元、包容性强,很多老外喜欢来昆明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其次就是这里生活节奏比较慢。紧张繁忙的现代生活让人们只顾着往前冲,而文化是需要时间来积淀的,没有速效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种能提供“慢生活”的环境,这是云南的优势,也是金鼎能提供给人们的气质,一种对有品质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记者 朱小旅)

冯yi(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