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东经104°6′,北纬30°51′,中国西南重镇,成都北大门。坐拥绕城高速6座互通式立交,规划多条地铁线穿越境内,新都与成都自然相融,大城北经济圈核心地位更加明显;作为成德绵经济带的“桥头堡”,川陕公路、成绵高速、成彭高速、成绵乐城际铁路均穿越新都境内;成都百里中轴线,新都境内绵延21公里,位居黄金分割点……
新都,高擎成都产业发展的大旗。新型工业先导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6大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可口可乐、DHL等500强企业抢滩进驻,在这里安营扎寨……新都,中雁竞飞的主力。伴随着“四化”同步、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市委“五大兴市战略”建设步伐的推进,新都全面建设“开放新都、实力新都、创新新都、管理新都、服务新都、幸福新都”,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加凸显,为成都争当“首位城市”奉献自己的力量。
跨越·讲述
四川工业学院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成都市政协委员于代松:
抛开行政藩篱,成德绵融合发展
“目前来看,成都、绵阳、德阳三市的城市发展规模、人口、产业都有很好的互补,交通连接初具雏形,尤其是成绵高速将三市连接成紧密的城市区,由于三市行政区划不同,三市政策上必然存在隔阂,只要三市坐到一起谈,将会迅速抛开行政藩篱,消除政策隔阂,一定会制定出土地使用、人才流通、交通建设等系列的具体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将会迅速促进三市发展。而作为‘成德绵经济带重要支点’的新都,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新都有良好的承载条件,良好的政务环境,按照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推动成德绵同城化发展的部署,新都将更好地承担交通枢纽、物流要道的功能,扮演好‘成德绵经济带重要支点’的角色。”
跨越·辉煌
勇当支点 乘势而上
勇当“支点”,新都承担起历史使命。“在成都市域体系中,新都定位城北副中心和北部新城核心区;在城市群发展中,新都将成为成德绵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中枢和现代产业聚集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工业集中发展初探,到连续17年位列四川“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榜单,新都底气十足,新都将在区域整体联动和城市集群发展中乘势而上,实现新一轮跨越。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新都坚定不移推进省委工作总体取向、成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和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目标定位,以“六个新都”建设为目标,抢抓“北改”机遇,强力推进“五大兴市战略”,勇担主力,攀高竞速再出发,树立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样板,步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快上台阶 科学发展
2007年,180亿元;2009年,260.82亿元;2010年,307亿 元;2011年,394.7亿元;2012年,456.05亿元……新都加速发展的曲线清晰,GDP年均递增17.1%,尤其是进入2010年后,年均增速更是连续2年突破18%!“奖励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445万元!”2011年新都区表彰奖励年度纳税优秀企业,奖励金额共计1681万元。从上世纪90年代在新都创办药厂,到成为四川省首家GMP达标的大输液生产企业,再到2010年成功上市逐浪资本市场,科伦这个全球最大的输液产业专业制造商见证了新都发展最好的历史时刻,也折射出新都大力发展调整产业和城镇结构,深入推进统筹示范的一脉相承。“十一五”期间,新都集中发力,打造机械、电子、食品、医药、家具5大支柱产业,并立足传统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构建起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西部机电装备制造工业区、全球家具建材CBD以及西部公路物流枢纽(北区)5大功能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有什么样的发展路径,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成效。5年均列全省县级综合经济评价前六位,连续4年居全省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评价前5名,2011年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区)”称号……5年谋事,新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题书写出漂亮的答卷。
跨越·观察
如何构建成德绵大都市区
怎样构建成德绵大都市区?“基本思路”明确了三地合作的框架性的构想。首先,加强三地在通信、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充分利用三地在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重点在天然气、电力等方面推进资源共享。第二,发挥三地在产业发展上的比较优势,加强在电子信息、石化工业、装备工业以及服务业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区域内配套协作水平,增强成德绵大都市区的竞争力。第三是重点建设共同的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技术交流市场和其它中介组织。第四是依托成绵高速公路和宝成铁路,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促进人口合理分布,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