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900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23位在淅川,楚始都丹阳就在这里。目前已发现春秋时期楚国古城址13处,古墓群5000余座,已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春秋铜禁、王子午鼎、青铜怪兽等文物誉满世界。曾经诞生了商圣范蠡、《后汉书》作者范晔等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丹阳之战、李自成挥戈中原、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北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
——淅川古为商於之地,丹江舟楫上达陕西龙驹寨(今陕西丹凤县城),下循汉水可通襄阳、武汉。荆紫关“西接秦川,南通鄂渚”,扼入陕咽喉,即所谓“秦关百贰重,荆关居其首”。淅川地处要冲,地势险要,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时的秦楚“丹阳之战”就发生在这里。秦末刘邦入咸阳亦取道于此,然后雄居关中而取天下。明末李自成的“闯军”和清末的太平军、捻军等,都曾在境内长期活动。解放战争时期,李先念、王震、贺龙及刘邓大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浴血奋战,勇扫敌顽。1948年5月6日,淅川解放,英勇顽强的淅川儿女从此昂首阔步迈进了崭新的时代。
——淅川的文化源远流长,这里既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丰富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大批文化名人。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晋代文学家、黄门待郎小燕子启,经学家、豫章太守范宁,南北朝文学家范秦,史学家、左卫将军范晔,《神灭论》作者范缜,明代礼部侍郎、翰林院学士彭凌霄,大书法家李衮,清代文学家全臻,民国时期诗人余杏雨,现代著名水利专家朱华舫,医学家阎彝仲,地质学家刘英俊,化学博士陈光旭等皆生于淅川,且留下了《尚书大事》、《蜡灯赋》、《古公善言》、《后汉书》等传世瑰宝。屈原、谢灵运、李白、王维、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杜牧、李商隐,欧阳修等文人墨客皆在此留下歌吟履痕。传统民间艺术种类繁多,歌舞、戏曲、龙灯、狮舞等独具特色,情致盎然。这一切都展示着淅川的悠久历史文化风采。
——淅川是中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被称为“文物大县”。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境内发现的13枚猿人牙齿化石,对研究中原地区,尤其是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的人类进化,具有珍贵的价值;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20余处,其中,下王岗、黄楝树遗址中有仰韶、龙山、屈家岭和夏商时代的九曲文化遗存,这在我国各地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中极为罕见,在文物研究和考古领域中有重大价值;发现古代城址10余处,其中西周时期的古城6座,龙城则为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发现古墓中出土文物5000余件,是汉代以前的墓葬,数量众多,价值极高;现已出土文物8000余件,其中铜禁、王子午鼎、石排箫等稀世珍宝,曾引起国内外史学家的极大关注,并在日、美、德、法等国巡回展出。尤其是铜禁的出土,将我国熔模铸造工艺的历史提前2000多年。
——淅川人文自然景观荟萃。千年古刹——香严寺始建于唐,是河南“四大古刹”之一。香严寺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与道教圣地武当山遥相呼应,历来是游人游览观光的世外净土。中州名镇——荆紫关保存完好的清代一条街,古色石香,典雅朴实,山陕会馆、平浪宫、禹王宫、万寿宫、清真寺等古建筑群,错落有致,相映生辉。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湖面烟波浩淼,渔帆点点,天水相接,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河南南阳淅川)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良好的经济工程。按2000年末价格计算,中线工程总投资约920亿元。这些投资的40%将转化为消费资金,这对于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投资的乘数效应,中线工程的兴建,将拉动建材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中线工程还将带动南方调水区、调水沿线地区、北方受水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节水型工 业、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淅川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积极的社会工程。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需移民30万人,这是工程建设最大的难点,但同时也是解决库区环境容量严重不足、居民生活贫困的重大机遇。据有关方面估计,即使不建中线工程,也需要将库周约10万人外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库区脱贫的问题。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30万移民中的绝大多数外迁到居住和生存条件较好的地方安置,将大大改善库周的生态环境,并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