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文化遗产

家乡区县: 淅川县

一、物质文化遗产
淅川是河南省文物大县,境内文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丹江库区文物发掘保护点177处。
1、荆紫关古建筑群。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古镇位于淅川县城西北76公里处,该镇古街道南北长1250米,分南、北、中三街,主要建筑有平浪宫、江西馆、禹王宫、山陕会馆、清真寺、关门、法海寺。2001年7月,荆紫关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五”以来,我县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按照明清建筑风格,对清代一条街700余间清代建筑门店进行了整体修复。县文化局共争取国家文物局文物维修资金150万元,全面完成了荆紫关山陕会馆一、二期维修工程、荆紫关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和荆紫关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荆紫关清代一条街作为我国北方13个省市保存最完好的一条古街道,已成为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主要旅游景点。
2、香严寺古建筑群。香严寺位于淅川县城西南的丹江南岸,2006年5月,香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始建于唐太宗时期,现存建筑为清顺治年间重建,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一进五院,有古建筑144间,各代碑刻50多块,壁画60多平方米,是中原“四大名刹”之一。它是研究南北建筑风格,建筑艺术、彩绘艺术的实物依据。自1986年以来,淅川县共向上争取资金100多万元,社会各界人士捐款30多万元,先后对大雄宝殿、斋堂等寺内部分建筑进行了维修。投资160万元,完成了香严寺藏经楼整体维修和寺内地面铺装,并对山门、过厅、望月亭进行了彻底维修。2006年,县政府规划拿出300万元,分期逐步对香严寺其它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和恢复,先后完成了停车场、石牌坊两边铺装和法堂、禅堂、祖堂、文殊殿、普贤殿、大雄宝殿等中轴线有关建筑维修。香严寺作为淅川县主要的文物旅游资源,已成为省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
3、县博物馆。淅川县博物馆是全国重点县级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76年,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展厅面积615平方米,文物库房面积250平方米,现有文物藏品24000多件,其中一级品54件,二级品124件,三级品3000多件,安全防护实行24小时监控,文物安全年年夺魁。建馆30多年来,该馆培养了一批学有专长的业务人员,先后举办了通史性《历史文物陈列》、《清代宫廷服饰展览》、《淅川下寺春秋楚墓专题陈列》、《内、西、淅三县恐龙蛋精品展》、《南阳十三县市汉代陶狗专题陈列》等各类展览360余次,接待国内外观众数百万人次,曾先后荣获“全国文物工作先进集体金牌奖”、“全国文物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先进集体奖”、“河南省文明博物馆”等殊誉。并被南阳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南阳市委命名为“南阳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
4、丹江库区文物。淅川县以楚文化的摇篮及宝库而著称,淅川县的丹阳,亦称龙城,是楚国的第一个都城。丹江库区遗址、墓葬涉及新石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等众多朝代,现已发掘古化石点14处、古遗址24处、古城址14处、古建筑33处、古墓葬32处,出土文物3万多件,其中下寺“令尹子庚”墓是河南省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铜禁、王子午鼎、石排箫、编钟等文物均是国家的稀世珍宝,长篇铭文是历史文献的印证;铜禁用失蜡法铸造,目前是我国仅有的一件;出土的九件编钟,经鉴定是我国出土编钟中音质最佳的一套;石排箫是我国首次发现时代最早的石排箫。我县通过考古发掘,文物研究工作取得辉煌成果,先后出版了《淅川县下王岗》、《淅川下寺楚墓》等专著,并在省以上刊物上发表具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和发掘报告40多篇。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1、戏剧。淅川戏曲艺术早在汉代即已形成。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汉剧、越调、蛤蟆嗡、山梆、曲剧等五个剧种。在建国初期到80年代,淅川戏剧事业进入了繁荣发展阶段。据1984年统计,全县共有剧团97个,其中县办剧团2个,乡办职业、半职业剧团8个,村办业余剧团87个,演职人员2896人。我县现有曲剧团和越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共有演职人员123人。多年来,两团先后移植、排演传统戏和现代戏500多部,演出上万场,观众500多万人次,演出足迹遍及鄂、豫、陕100多个县市,曾9次参加南阳市戏剧大赛和省越调影屏大赛,获得奖项100多个。其中上演的《王宝钏》被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在全国发行;《楚宫恨》由省人民出版社摄制、印刷成彩色画屏,在全国发行;《春江水暖》等剧目被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制成电视艺术片在电台、电视台播放。
2、歌舞。淅川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别具一格,其种类有10余种。三中全会以后,淅川音乐创作活动始而复生,并趋向高潮,创作人员先后在省、地级刊物发表作品141首,其中10首歌曲获省、地优秀作品奖。1984年,河南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淅川民歌《陪郎》获得民歌改编创新二等奖;同年,省歌舞团排练上演了淅川民歌,并由中央、省广播电台播放。为了继承和发展淅川民歌,建国后共进行四次大规模调查、普查活动,据1980年统计,全县有吹、拉、弹、唱各类民间艺人159人,经过座谈、访问、录音、搜集和整理,百余首淅川民歌被选入《南阳地区民间歌曲集成》97首,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57首,居全省各县之首。1985年,组织人员集中对淅川民间器乐曲和民间歌曲重新进行记录记谱整理,并汇编成《淅川民间歌曲集成》和《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淅川卷)两本。
2006年,淅川音乐创作人员改编、辅导的淅川民歌《陪郎》、《大对花》,由我县青年歌手李红雨、刘霞先后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隆力奇杯”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预赛和个人单项奖决赛,两位选手是代表河南省唯一的原生态唱法个人节目闯入决赛。
3、 民间工艺。淅川的民间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品种繁多。据1983年全面普查,计有陶瓷工艺、金银首饰、刺绣、剪纸、竹编、石刻、石雕、玉雕、木雕、泥塑、纸扎、吹糖人等10余种,其中发展较快、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有陶瓷工艺、刺绣、丝毛地毯(挂毯)编织、龙须草毯编织、石雕、玉雕、金银首饰7项。淅川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具有一定的地方风俗特色,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产品畅销国内外。
4、民间艺术。淅川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渊流长。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90余件乐器,说明早在2500年前楚国就盛行歌舞,发展音律。自1955年起,淅川县多次组织民间艺术普查、调演、汇演活动,其活动形式有26种,汇演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灯节等重大节日。据统计,全县16个乡镇共有84个民间舞蹈演出班组,300多个民间艺人。进入80年代以来,淅川民间舞蹈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县的秧歌大赛已历15届,并先后多次组织参加了省、市舞蹈大赛,数次获奖。
厚坡镇是2003年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近年来,该镇组织的威风锣鼓、民间艺术表演等民间器乐、民间歌舞、先后参加了河南省物交会,鄂、豫、陕三省“丹江笔会”,全国楚文化研讨会第六届年会等会议的演出活动,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好评。
5、人文资源。县文化局先后组织人员搜集、整理了范蠡史料10余篇10多万字,并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了《淅川古俗》、《淅川风光》、《淅川锣鼓曲》、《一代商圣范蠡故里趣闻》等淅川人文资源书籍。戏工室创作人员创作的大型历史剧《范蠡救主》即将搬上舞台演出;史志办编写的《中州古刹香严寺》已公开出版发行,县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龙山神韵》在各电视台进行了巡回转播。

 

末栀(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