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网络发展历程,与西方的发展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有几个飞速发展的盈利点,比如手机彩铃、比如网络小说、比如现在的段子手经济,都是欧美等国家没有过的。它们的成功,背后有些怎么样的商业运作一言难尽,但中国用户们对碎片化信息的偏好真是无以伦比。很多现代人并不愿意读思想深刻资料翔实的长篇大论,嫌累;能抓住他们眼球的往往都是被过滤过的信息碎片和思想片段,由内容生产者提前替他们咀嚼和消化过的——是以,那些能够有效地整合这种新碎片的业态,便受到了追棒。
应该说,中国并不是一个擅长幽默的民族,把幽默这个词引入中国的林语堂在《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但现在有了网络,中国人过去藏着掖着的幽默感,仿佛忽然就光芒万丈了。网络用户多种多样,一部分,基于传统的价值观,仍然偏爱鸡汤,偏好各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是怎样中国就是怎样”的打鸡血;还有一类,则偏爱各种反高潮、反鸡汤,“只要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富豪征婚,给了三个女人一千块钱让她们买东西充满一个房间,第一个买棉花,第二个买汽球,第二个买蜡烛;富豪很感动,娶了胸大的那个。”诸如此类。既有对自身困境的“自黑”,更有一种“看到你过得不好我也就放心了”的对人生的揶揄。就像,我们对“银教授”“打老婆”的梗万年不厌,因为我们发现有人比我们还惨,而且需要靠幻觉来支撑自己虚弱的自信。在揭发“银教授”的脆弱和虚假这件事上,他的粉丝们收获了智商和境况上的双重优越感。
是的,段子手们一般都会把自己摆到很低,低到尘埃里,摔个狗啃泥,大家才会纷纷给他们点赞,受欢迎程度才会节节攀升,广告才会源源不断地来,这门产业才能维持下去。
我只想知道,在后微博时代,段子手们到底会通过什么媒介来取悦用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