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打乐是指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起源于汉代初年的鼓吹乐。吹打乐具有"刚、粗、热"的音乐特征。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乐器以外,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因此民间艺人把吹打乐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种。粗吹锣鼓――又称“粗十番”。指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和“大锣大鼓”合奏的形式;细吹锣鼓――又称“细十番”或“丝竹锣鼓”。指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形式。
关于吹打乐的历史可推溯至汉代初年的鼓吹乐。据《乐府诗集》(卷16)载:“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在《辞海》中鼓吹乐条目的释文是这样写的:“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汉初边军用之,以壮声威,后渐用于朝廷。…...明以后土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
具体说来,鼓吹乐是从汉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汉书》中有关于鼓吹乐的早期记载:按应用场合、乐器编配的不同分为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箫鼓四种形式;其中黄门鼓吹主要为皇帝服务;骑吹主要指外出巡行时用于马上具有骑吹的性质。常用的乐器由有鼓、角、笳、排箫、横笛等,其中鼓最重要。
鼓吹乐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后,按所用乐器和使用场合的不同演变为鼓吹和横吹两类:鼓吹是指专为仪仗队在行进中使用,以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横吹则以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军中人使用在马上演奏。李延年的取自西域少数民族音乐创作的《摩诃兜勒》是鼓吹乐中的优秀作品。历代鼓吹乐多有歌词配合。现今民间流行的“吹打”,同“鼓吹乐”不无渊源关系。
“鼓吹乐”自秦汉以来,历代一脉相承,用途非常广泛。如用于宫廷的宴乐、仪仗乐、军乐,在民间的婚丧喜庆、节日庙会等,无不吹吹打打,分外热闹。在文献记载和民间流行的口头称谓中,吹打乐有“鼓吹”、“鼓乐”、“吹歌”、“十番”、“锣鼓”等种种名称。
接龙吹打
接龙吹打乐系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器乐乐种,至迟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传衍,接龙吹打有了很大发挥发展。
它有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和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伴舞锣鼓7个品种,拥有乐曲983首。接龙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号牌】、【朝排】、【将军令】、【水龙吟】、【南锣】、【六幺令】、【风入松】等,由此可见这个山乡的民间吹打的艺术水平之高。
接龙镇吹打乐队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除以唢呐、锣、鼓为主外,另有碰铃、笛、琴、号等,还有二胡、提琴等弦乐器。乐手们使用的乐器均为自己购置或制作。在乐器中有一支十分罕见珍贵的唢呐,形似大的花瓶宝塔状,其喇叭口的直径就有1.1米,是已故民间吹打乐艺术家王文君亲手制作的。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吹打乐演奏都是有着较长历史渊源的山区乡土风情和传统文化习俗。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植于广大山民中,不断继承、发掘、创新的民间吹打乐形成了风格各异、色彩鲜明的特点,成为山区农村崛起的民间音乐力量。巴南区现有乐班二百六十余个、乐手近两千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乐器26件,其中4件在200年以上。乐班不仅经常参加本地民众婚丧寿庆仪式的演出,而且曾多次组团(队)参加市、区(县)的比赛演出,被区、市、中央及台湾电视台摄制成专题片向全国和海外播放。同时,还出版了约八十万字的《接龙吹打乐》、二十余万字的《乡乐新韵--接龙吹打乐论文选》。1991年接龙成立了民间吹打乐协会,时有会员500余人;同年,重庆市文化局将接龙镇命名为"民间吹打乐之乡", 1996年接龙镇成立了民间吹乐艺术团。在2000年3月重庆市文化局、重庆晚报等单位通过群众投票和专家评议的方式,评出的“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中,“巴渝吹打”榜上有名,就是专指巴南区接龙镇和万盛区金桥乡的民间吹打乐。
现在,接龙镇的民间音乐文化呈现出"三多"的特点,即懂民间音乐的人多;能演奏的乐手多;能制作民间乐器的人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重庆市的“爱乐之乡”。
曲目丰富、乐班乐手众多、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同步发展的接龙吹打乐在巴渝吹打中独树一帜,颇具特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