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塔——楚雄的文化标志

家乡区县: 云南省楚雄市

       

      楚雄福塔的建造体现楚雄人民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又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精神。

 
      来到滇中高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楚雄的“中国第一福塔”,真是“一塔标晴眺,千里送朝晖。”
福塔,是楚雄瞩目的景观,是楚雄和谐时代的象征,也是楚雄精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福塔常威镇山川,供万众钦仰。福塔,有孤高挺拔的形象,让人们登高远眺、产生极目山川的功能。如登上临江古塔之顶,则“登高壮观天地宽。龙江茫茫去不还”,“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达到登高望远、开阔胸怀的作用。福塔是地方精神、地方文化的物质体现。福塔的所在地则汇聚人物,交流文化。所以,一方水土有一方文化;而一方文化又有其地方文化相适应的独持建筑,其中楚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福塔。


     楚雄福塔还有“导航引渡”的作用。在群山起伏的滇中高原之上,大地苍茫,需要有标志以指明方向。“建福塔标灯,以为来往之眺望”,塔是远望的中心。自古以来导化人心和谐,“指引千帆夜竞航”、“行路夜泊,以灯塔为指南”。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茫茫的天地中,有一高塔以“福心”吸引视觉,人们就不会迷失方向。


       福塔还装饰山河、美化风景形成楚雄城市设计的构图中心。楚雄福塔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理、气、形的结合体。她体形优美、玲珑迷人,争写天上之姿,竞模滇中山中之影。福塔立地高耸、直入云表。迎晨曦、送晚霞,以接纳天地之灵气。楚雄福塔的建造体现楚雄人民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又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精神。

       楚雄福塔集中了甲骨文、金文、周、秦、汉、唐以及中国许多民族文字,几千年间“福”字文化的内容,一笔一画都渲染着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中国“福”字形体之丰富,如万紫千红的花园,荟萃于塔中。这塔成了古今“福”体字形的聚宝盆。
现存地区文物之中,高大的福塔十分引人注目。她是中华文化崛起、楚雄文化新生巍峨不朽的丰碑。
楚雄未来的兴盛就像那百花盛开的文苑一样,将会进入了相当繁荣的时期。福塔的壮丽就是当今社会文明的一个象征。今天,人们还可以透过福塔那清朗简括的身影、秀丽多姿的塔体,来窥视21世纪楚雄城的点滴遗貌,体悟楚雄未来的文化精神。

     楚雄福塔的文化象征意义,塔上还留下了全国文化名人的书法艺术,四面半圆形的门楣图案,也是易经地理环境、人事沧桑的历史见证。

      西汉末年,塔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迟至东汉初(约公元68年),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中即已出现木塔建筑。外来塔的建筑形式即被当时中国悬山构架、斗拱雕饰的建筑风格所改造,脱颖而成具有鲜明汉族特征的单层亭阁式墓塔。进而和我国木结构的楼阁建筑结合,衍生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印度窣堵波的中国高层多级宝塔。使之具备了楼、阁、阙、观的结合,并有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的总体结构。
      塔的外形中国本土化的同时,塔的标志性纪念性意义也不仅只是用来做“肉身舍利”的坟墓;而演进成为“法身舍利”,即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理想的标志性纪念物。从埋藏人的骨灰到纪念人的精神、标志地方的文化与精神,这是一个很大的升华。《法华经·法师品》中说:“经卷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这是因为“佛有真身与法身”,而其法身就是佛的精神与文化。这样,塔的中国本土化使得塔的形状楼阁化、塔级增多、“直逼青霭云霄”,也使塔由纪念性佛祖坟墓,变成为精神、文化的标志性纪念建筑物。这当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不拒绝外来的文化,而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对于外来文化兼收并容,将其吸收进来,消化之后,从形态到内涵都又重新创造出新的品位与价值。这也说明中华民族对于外来的文化吸收必须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与“全盘西化”,“不破不立”、“铲除中国旧文化达到现代化”把外国摒弃的垃圾放在自己国家的祖先牌位上顶礼而拜的态度不同。

刘艳梅(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