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扒鸡

家乡区县: 德州市德城区

德州扒鸡又称德州五香脱骨扒鸡,是著名的德州三宝(扒鸡、西瓜、金丝枣)之一。德州扒鸡是汉族传统名吃,鲁菜经典。德州扒鸡制作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 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德州扒鸡就被列为山东贡品送入宫中供帝后及皇族们享用。五十年代,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从上海返京途中,曾多次在德州停车选购德州扒鸡送给毛泽东主席以示敬意。德州扒鸡因而闻名全国,远销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鸡”。

元末明初,随着漕运繁忙,德州成为京都通达九省的御路。经济开始呈现繁荣,市面上出现了烧鸡。挎篮叫卖烧鸡的老人,经常出现在运河码头、水旱驿站和城内官衙附近。这种烧鸡是经过人工细作,有滋有味的烧鸡:其形态侧卧,色红味香,肉嫩可口,作为后来扒鸡的原型,初露头角。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时的德州城进入鼎盛时期,已成为中国三十三个大城市之一。水陆通衢,商贾云集,四乡货物集散于此,出现了“南来北往客如云,饭馆客栈多如林“的局面。烧鸡已不仅仅见于餐桌,而“步”入社会。臂挎提盒叫卖烧鸡者多了,开始时贾姓人家,后

来比较有名的是外号叫“徐烧鸡”的徐恩荣家,还有西面张家等等,开门面设店铺者也屡见不鲜。当然这时吃烧鸡者还局限于达官贵人,商贾富豪,黎民百姓只能望鸡兴叹。但烧鸡的发明者,制作者却是真正的劳动人民。他们为了养家糊口,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后来发展了鸡馔,在窄小的家庭作坊里,在古老的、粗放的工艺流程中,产生了原始的鸡文化,浓浓鸡香,飘逸州城。

“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也给扒鸡行业带来了新生,扒鸡铺发展到三十多家,年销扒鸡40多万只。其先后出现了“德顺斋”,“宝兰斋”,“盛兰斋”,“福顺斋”,“中心斋”等店铺字号。建国初期,扒鸡行业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由二十多位扒鸡传人组成德州扒鸡联营社,后又建立起站台卖部在车站内专营扒鸡。
一九五六年,扒鸡传人随同食品行业“一步登天”走进了国营企业(中国食品公司德州市公司)的大门,这些时代中扒鸡传人也把技艺带进了公司。公司领导很器重这批各有所长,技艺精湛的德州扒鸡传人,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和智慧的充分发挥,传人们互献绝技,将百家技艺之长于一身,使这一正宗产品在国营食品公司的重视和保护下不断发扬光大。同年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建国后的首次“全国食品展评会”,德州五香脱骨扒鸡在会上独占风采。世居德州的扒鸡传人,公司扒鸡技师张树林,崔长青在现场大展身手,倾尽艺道,一只只形美色鲜、香味扑鼻的扒鸡展现在人们面前。色泽黄里透红,引起了现场围观观众的食欲,一经品尝,那味道妙不可言。新闻界、美食家们赞誉德州扒鸡为“中华第一鸡”。物馨声远,“德州扒鸡天下第一”的赞誉也由此而起。

德州扒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美食,在中华大地已广为

传播,形成了众多大众认可的知名品牌。如:山东德州扒鸡股份有限公司的“德州”牌五香脱骨扒鸡早已驰名中外,“德顺斋”、“宝兰斋”、“盛兰斋”、“福顺斋”、“中心斋”、“永盛斋”、“德宝斋”、“沈氏”等等品牌也已蜚声于世。德州扒鸡已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将中华美食文化传播至世界。

刘慧敏(2015-05-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