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这个屈原庙是1980年由秭归县人民政府拨款、乐平里村民自愿投劳将老屈原庙迁徙扩修而成的。虽然是新修的,但是庙的基石和庙中石碑都是从屈原诞生地香炉坪的老屈原庙搬过来的。迁徙扩修的新屈原庙坐落在伏虎山的山头上。降龙伏虎山并不高大,但是因为周边没有遮蔽物,显得就很突兀,屈原庙就如一尊神端坐其上。一条小路从凤凰溪边拔地而上,坡度在五六十度之间,好在小路蛇形不及百米,就能抵达庙前的平坝上。一棵高大粗壮的黄桷树伫立于坝子的边缘,枝繁叶茂的黄桷树仿佛一把巨伞,为一路攀爬的瞻仰者短暂休息提供了庇护。人们在黄桷树下仰望坐北朝南的屈原庙,为小青瓦砖木结构,白墙青瓦,硬山顶,猫拱式山脊,飞檐翘立,颇具古朴之风,朴素而庄严。其彩绘淡雅素净,为民间寺庙风格。庙门楣上的“屈原庙”三个大字,是郭沫若先生的遗墨。
要进入屈原庙,必须攀登六十多级陡直的青石台阶。迈进门厅,是一个四合院式的建筑格局,与门厅对应的是正殿,四合院左右各有两层楼的厢房,它们共同围合出一个约二十多平方米的天井。阳光能端直地穿过房顶亮瓦,让厢房正殿明亮温暖。正殿中央供奉着一尊屈原塑像,塑像高达2.5米,石膏质地。屈原峨冠博带,腰佩长剑,神色凝重,双目炯炯,举步欲行。正殿内除了屈原塑像之外,还有清乾隆以来的石碑7块及当代名人书画。
新屈原庙竣工后,刚刚匡扶骚坛诗社的正、副社长谭光沛与杜青山先生联合撰写了《重修三闾屈原庙记》。全文如下:
楚三闾大夫屈原,公元前340年寅月寅日出生于归乡乐平里之香炉坪。公自幼躬耕勉学,壮而出仕,官居左徒。明“举贤授能”之治,奉“联齐抗秦”之策,身事怀、襄,行廉志洁。孰料君王昏聩,奸佞进谗,孤忠见妒,累遭放逐,于公元前278年5月5日冤沉汨罗。
公文思高远,辞章瑰丽,著《离骚》等20余篇,抒忧国之志,哀民生之艰。历朝推尊孤忠,谥号清烈;乡里父老,立祠而祀。人民政府彰公乃中华民族不朽之诗魂,重修屈原庙,以致人民感公之伟烈耳。
公元1980年孟秋吉日立。
屈原庙内那个二十多平方米的天井有些促狭,却是屈原庙里最重要的精神祭台,更是乐平里诗意的源头。据史料记载,从唐天宝年(公元742年)起,那里的农民就开始在每年农闲季节,相互邀约着仿离骚体而以诗词唱和的方式,缅怀屈原。至明末清初,逐渐形成体制,被以“骚坛”名之。在每年的端阳节举办的“骚坛诗会”上,农民们争先恐后登台,面对屈原像端端正正地鞠一个躬,以骚体诗的体例,或缅怀屈原大夫,或颂扬屈子风骨,或讴歌故里山川风物、世俗新风。诗会上,以社长谭光沛、副社长杜青山、徐正端等为代表的老诗人,使用最古老的楚声古韵,一吟泪双流。因为承袭时代久远,因为佳作纷呈,因为根植民间而格高韵雅,“骚坛”不仅有“中国第一农民诗社”的美誉,还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习俗”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写诗、读诗、吟诗是乐平里人最为重要的精神生活。1982年“骚坛诗社”恢复以来,在谭光沛先生和他那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的努力下,一大批后学者纷纷聚集到骚坛的旗帜下。其中如李国雄、乔长贵、李盛良、向富昌、胡学明、黄家驹、徐长江、杜之钧、李国杰、黄清廉、郝大树、徐宏沂、余发恒、桓兆泮、谭志凤、向世春、郝金萍、杨发清、李正茂、乔海富、卢从义、黄琼、谭家奎、谭国真、杜国玉等,他们有的是乐平里人,有的是外乡农民,在骚坛诗社里,他们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更有秭归本土修为较高的学者、专家、干部如刘光愚、王健强、梅大敏、宋发武、袁子信、郑帮清、王敏、何怀强、芦元灼、周凌云、余先志、游艳斌、谭家斌、郝光益、向永龙、杜永庆、许康宁、秦晓梅、刘紫云等各路好手,都把成为骚坛的一员作为值得骄傲的大事。屈原那颗诗歌的种子在乐平里的土地上,成长如屈原庙前那棵高大粗壮的黄桷树,年年岁岁婆娑在乐平里诗意的风光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