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因为屈原,乐平里的岩石、水井、山洞、稻田等自然景观都有了丰厚的人文内涵。三星山腰的那口老水井成了屈原的照面井;响鼓溪旁的那个山洞成了屈原的读书洞;溪水缠绕的岩石成了屈原击鼓鸣金号召乡亲们抗击侵略者的响鼓岩、擂鼓台,就是那条小溪也是因为屈原在此“响鼓”而得名;屈原耕种过的三丘稻田被誉之为“玉米三丘”;而帘滴珍珠、伏虎降钟、回龙锁水等自然山水都被烙上了屈原的印记,并附会出了故事、传说甚至神话。古人曾以“八景”景名联诗一首:“降龙伏虎啸天来,响鼓岩连擂鼓台。照面井寒奸佞胆,读书洞出离骚才。丘生玉米合情操,帘滴珍珠荡尘埃。锁水回龙吟泽畔,三闾八景胜蓬莱。”这首诗不是上乘之作,但是对乐平里八景还是做了比较形象的勾勒和铭记。
在乐平里最为传奇的故事是“屈乡灵牛”。传说屈原当年离开乐平里求学时,肩负重籍走到一块水田边,突然捆书的绳索脆断,书籍散落一地,让少年屈原手足无措。就在屈原举步维艰之时,不远处有一位躬耕的老农把套在牛鼻子上的绳索取了下来,来到屈原身旁,用调教耕牛的绳子为屈原捆好书籍,让屈原继续远行。屈原万分感动,却又怕没了牛鼻绳误了老农耕田。老农说:“你求学赶路是大事,耽搁不得。”听了老人的话,屈原觉得心里得到了安慰,但是他还是有些歉意地走到耕牛前,用手抚摸牛头轻声对牛说:“牛啊,你要听话啊!”没想到屈原话音刚落,牛就响亮地叫了一声并对着屈原点了几下头。老农莫名诧异,扶起倒在水田里的犁,还没发声,牛就拖起犁躬耕而行。到了水田的另一头,老农说“回头回头”,牛听到老农的话,居然自己掉过头来。看到这样的场景,屈原才放心前行。屈原走了两千多年了,乐平里的牛还记得屈原要它们“听话”的嘱咐。这一声嘱咐,成了乐平里一道永远的风景。有人专门做过实验,把外地的牛运到乐平里,前三天必须用牛鼻绳,过了三天也不需要了。而把乐平里的牛运到外地,前三天不用牛鼻绳,三天之后,来自乐平里的牛,没有牛鼻绳就听不懂农夫的话了。这样一个似乎很神秘的传说,让动物学家、行为学家、心理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不断地进行实验,企图解开其中的奥妙却至今存疑。直到今天,到屈原诞生地朝圣的文人骚客、凡夫俗子,都可以看到“灵牛”们一如既往地遵循着屈原的嘱咐,不要人牵着鼻子而自主耕耘。不知道是先有这种异象还是先有这个传说,乐平里的人坚称就是因为屈原“要牛听话”,才有乐平里的“灵牛”。
乐平里是一个诗意的村庄。这里有绵延千年的骚坛诗会,这里有过端阳贴大红对联、挂艾蒿菖蒲的习俗,这里的人更是藏书甚富!30多年前,我在乐平里一栋有百年历史的干打垒民居里,一位农民向我出示了一卷泛黄的诗稿。因为无知,我对《黑暗传》几个字熟视无睹,只把它当作普通的丧鼓文本。就是这卷被我错失的诗稿,几年后辗转流落到神农架,让一个识宝人公之于众,成为了那一年中国考古最大的发现,从此汉民族史诗得以传承。也是在那间干打垒房子里,那个农民告诉我:“你们只知道世上有神话小说《西游记》,我这里还有《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中游记》,全部是线装本,装了整整一木柜呢。”还是因为无知,我与那些瑰宝再次失之交臂。据说几年后那位农民老哥遭遇火灾,一间偏厦烧了三天,那位老哥哭了半年,因为偏厦里装的全部是他祖传的古书。听到这个消息,我也扼腕了许久。
一个深藏在僻壤的村庄,因为有了屈原,就有了文化,有了诗意,有了恒久的记忆,有了世人绵绵不绝的追忆和怀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