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科大学为安徽省属重点大学,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前身是1926年5月创办于上海的私立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省,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2年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
截至2014年6月,该校设有22个直属教学机构,5所直属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共有在职教职工3733人,在校生共18700余人,其中研究生3160余人,留学生250余人。
历史沿革
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民国15年5月由郭琦元、汤蠡舟等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东南医科大学。民国17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民国20年,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并正式立案。院本部迁至上海真如,原校址改作附属医院。
民国26年,日军入侵,校舍尽毁,师生员工挤往在沦陷后的租界——上海萨坡赛路299号院内。院长郭琦元因担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署负责人随军南下,学校濒于解体。在此关键时刻,众推眼科专家张锡祺教授出任院长,聘请病理学专家叶曙任教务长,他们依靠部分教授及上海、青岛等地校友,筹集资金,重建校舍,张锡祺还以自办的上海光华眼科医院营业收入贴补办学经费,使学校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得以续办。抗战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
民国38年5月,上海解放。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于当年12月迁安徽怀远县西门岗,以原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1年6月22日,华东卫生部批准将该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
1952年,学校从怀远迁到合肥市,10月改名安徽医学院。“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破坏。1968年,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第一附院停办,第二附院被部队占用,附院皖西分院也被国防工办接管,大批教职医护员工下放,人员流散,校舍、设备损失严重,元气大伤。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下设蚌埠、芜湖两分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三年。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1975年,学校新建卫生系,设卫生专业,同年,部队归还第二附院。1976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安徽中医学院,中医、药学两个系连同第二附院划给中医学院,安医只保留医疗、卫生两个系,1所附院。1978年,安徽医学院定为省属重点大学。1985年12月,根据安徽省医学教育事业的布局,安徽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科大学。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办学条件
教学单位
截至2014年4月,该校设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安徽省口腔医院)、卫生管理学院、生命科学院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共基础学院、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临床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巢湖临床学院(附属巢湖医院)、第四临床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系、医学影像系、麻醉学系、医学心理学系、医学美容系等直属教学机构。该校拥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第四附属医院、附属巢湖医院、附属口腔医院——安徽省口腔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附属省立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合肥医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附属安庆医院——安庆市立医院、附属六安医院——六安市人民医院、附属宿州医院——宿州市立医院),与合肥市共建附属阜阳医院。师资力量
截至2014年4月,该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733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8.72%,博士生导师178人,硕士生导师1356人。
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骨干教师,卫生部、人事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百人计划”,“皖江学者”特聘教授,高校领军人才等30人次。有16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6人次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3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人在亚洲学术组织担任主席,9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10多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光荣称号。
学科建设
截至2014年4月,该校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共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拥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7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建立了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皮肤病与性病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中医肿瘤病学为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有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9个省级重点学科,42个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中,该校临床医学学科排名全球前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