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间文化风俗

家乡区县: 乐都区

         青海自古即为少数民族居住区,西汉以来开始有汉族迁入。各民族长期相处,友好往来,在风俗习惯、道德信仰、文化教育、语言文字诸多方面互相影响,共同发展。青海文化艺术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它一方面受内地文化艺术的熏陶,另一方面又受西藏文化传统的影响,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奠定了自身独特的基础。
         群众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是青海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有说唱、平弦、花儿、社火、灯影戏等,其中说唱形式主要在牧区流行,说唱内容以《格萨尔》为主;平弦、越弦、社会等形式流行在东部农业区。
        “花儿”是深受青海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花儿”演唱没有季节限制,但以农历六月最为集中,其演唱形式为“花儿会”。届时,无论男女老少,都将在会场上一显身手。“青海花儿”以其曲词悠扬清新为世人所推崇。
青海平弦是一种民间坐唱艺术,唱腔清脆,唱词典雅、优美。这种艺术形式于1958年搬上舞台后,经过多年的艺术实践、研究,在韵白和音乐方面借鉴了京剧、秦腔和越弦、贤孝的一些长处,形成了平弦戏的韵白,丰富了平弦戏的音乐,成为青海地方剧种。
         青海灯影戏道具简单,演职人员精干,适于深入边远山区开展活动,在电影、电视、广播相当普及的今天,仍然是各地群众开展文艺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社火原来来自内地,宋以后传入青海,在东部农业区扎根,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这种文艺形式除娱乐外,还有祛病禳灾、祈求年福的意思。多年来在文化部门扶持引导下,其节目内容逐步丰富,水平不断提高,每逢春节、元宵节演出时都盛况空前。
“拉伊”是藏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情歌,歌声奔放热烈。藏族舞蹈则炫丽多彩,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卓、鲁、谐等形式。
           土族有许多优美的叙事长诗,其中独具风采的即为“花儿”。土族的民间文艺活动以“纳顿”节和跳“安昭舞”为主。“纳顿”节规模宏大,全村甚至几村人在一起活动,唱歌跳舞,热闹非凡。“安昭舞”属群体舞,多在场院的篝火旁进行,众人围成圆圈,一人唱,众人和,一边舞,一边旋转,飘然欲仙,令人神往。回族多寓意深刻的故事、谚语。撒拉族多引人入胜的民间歌曲。这两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文化活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外表平静而内心炽烈,酒曲、小调是人们经常开展的演唱活动形式。他们的戏剧重肃穆,余味无穷。他们也喜唱“花儿”,但内容多含蓄深沉。
           青海少数民族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品色彩艳丽,琳琅满目,刺绣、油塑、堆绣、雕刻、农民画等各具特色。湟中县的湟中农民画堪称全省之冠,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藏族、蒙古族、土族大都信奉藏传佛教,宗教文化在这些民族的文化艺术中举足轻重。寺院建筑是建筑艺术的宝库,众多的经券是人类智慧和思辨的结晶。藏戏受藏传佛教影响最大,甚至藏戏本身就是宗教的产物。早在清代中叶,藏戏就从西藏传入青海,首先在同仁县地区寺庙中演出,以后扩及其他地方,最后出现在世俗观众面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及广大戏剧工作者的努力,经过反复实践,这种原在寺庙演出的广场剧终于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青海戏剧艺术园地中的一支奇葩。
           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还逐步形成一些重大的民间节目。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湟中县塔尔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前后,都举办盛大的元宵灯会,会上展出独特的酥油花,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朝觐者,参加人数每年多大10万。酥油花是热贡艺术的一种,是以彩色酥油捏制成的表现佛经故事等的艺术品,使游人叹为观止。除了酥油花灯会,一些重要寺院附近乡镇还有晒佛节、开光节等宗教文化活动。

821138776(2015-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