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礼义讲孝廉的氏族。
秦王秦氏家族为什么能在明清时期成为红安的高门巨族?为什么能在古代科举考场上和红安的政治、文化、教育发展上有所作为?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这个氏族在明清时期有着三大特点:
1、习孔孟诗书。明朝初年,秦王秦氏族第二世传人秦宗贵(王允福的二子)在名下八子成年分家之时,留给他们一句祖训,“后代儿孙勤读史,何愁金榜不题名”,这句祖训后来为秦氏所有后代铭记,对秦王秦后代子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王秦后代牢记祖训,深刻践行,寒窗苦读,终使秦王秦家族成为明清时期远近闻名、崇文尚武的氏族,并且在红安历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其中尤以宗贵的后人最为发达。
2、讲民族大义。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民族大义面前,秦王秦族人前仆后继,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族谱中记载:秦王秦八世孙秦德英,明崇祯十年,在乌龙潭带兵与闯贼恶战,此次战役记入明史;九世孙秦文焰、秦文运、秦文彰、秦文佳四兄弟值明乱死节,知县奖其节立匾在秦氏祠以志不朽。近代如秦王秦氏第二十世族人,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早年带领全湾几十个秦王秦族人一起投身革命,解放后仅剩他一人,其余秦姓兄弟全部为国捐躯,献出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而秦基伟上将则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将民族大义展现得淋漓尽致,同15军官兵一起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死也不下上甘岭,终将上甘岭变成美军的伤心岭。
3、重礼节廉耻。明万历十二年出版的《黄安初乘》风俗篇记载:“秦氏之族习礼容,虽胼胝之耘,遇人于途亦释手相拱揖也”。表明秦氏家族自古注重礼仪,即使在路上碰见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人,也会双手抱拳向他们作揖致敬......红安籍开国大校秦王秦氏十八世族人秦忠在回忆录《走过峰火销烟》中写道:“秦基伟,这位比我年长三岁的小连长,是我秦氏宗祠的本家血脉。按宗派辈分排行,“基”字辈比我“懋”字辈要低两辈,也就是说我是秦基伟的长辈了。秦基伟比我年长,可他见了我,照规矩还得叫“爷”。”在秦王秦氏家族经常出现“胡子孙、娃娃爹”的现象,但族人都绝不逾规矩一步,秦氏家族重礼节廉耻可见一斑。还有,如明清志书记载:“廉官秦人藩,任湖南龙山县令,修学宫,拔单寒,筑堤防,兴水利,调苗疆,尤以修文化俗,养士爱民为急。案或株连,反覆申理,不惜捎俸以生之。孝子秦中理,字大舆,禀生。少孤,事母陶氏以孝闻。年九岁,母患心胃痛,医称不治,私刲左股以进”等等秦王秦氏清廉为官,忠孝为人的事迹都入选了黄州府志或黄安县志的传记。
秦氏家族的这三个重要特点,引领明清时期红安风气之先,也深深影响了红安其他氏族,给明清时期红安文化、教育的发展注入一潭活水,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为日后红安成为礼仪之邦、文化大县和威镇华夏的全国将军第一县打下了基础。
虽然今天,红安秦王秦氏较明清时期稍显沉寂,但仍不乏书香门第,家住红安县城的秦辉福老人的家庭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秦辉福老人今年80岁、系红安退休医生,他是建国以后红安第一批大学生中的第一个本科生,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优厚待遇,毅然回乡投身家乡医疗事业,大儿子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小儿子则是红安县1989年高考文科状元,可谓“父子两状元”,两个儿子现在分别在广东省和青海省担任正厅级干部。
愿秦王秦氏秉承先辈遗训,发扬光荣传统,为今后祖国及家乡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