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金名将——余玠

家乡区县: 湖北省武穴市

 余玠,南宋末抗蒙名臣。字义夫。蕲州(湖北蕲春南)人。初为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僚。嘉熙年间(1237~1240)任知招信军,於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升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军。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丰,败蒙古军,升淮东制置副使;六月,任四川宣谕使。次年,改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後又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自蒙古军攻入四川,蜀地残破,宋朝将吏各专号令,犹如一盘散沙。余玠到任後,大改弊政,遴选守臣,惩杀悍将、溃将,整顿军政;轻徭薄徵,设置屯田;修学养士,延纳贤才。同时加犟战备,用冉琎)、冉璞计,修筑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又陆续修筑大获(今四川苍溪南)、青居(今四川南充南)、云顶(今四川金堂南)、神臂(今四川合江西北)、天生(今四川万县西)等十馀城,皆因山为垒,或为诸州治所,或用屯兵积粮;驻重兵於大获城以控扼自陕入蜀孔道,驻重兵於青居、钓鱼、云顶以保障嘉陵江、长江,形成一个防御网。余玠又作《经理四蜀图》上报朝廷,自许十年之内手挈蜀地还宋。从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战果显著。後又率军北攻兴元(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然而云顶山统制姚世安勾结权相谢方叔等,造谣中伤余玠。宝佑元年(1253),宋廷命余晦代余玠,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或说饮毒而亡。 余玠(?-1252年)南宋末期名将,字义夫,号樵隐。生年不祥。出生于蕲州广济县太平乡。幼时家贫,就读于沧浪书院、白鹿书院。失学后投奔淮东制置使赵葵作幕僚,不久即以功补进入副尉,又擢升作监主薄。1236年2月,蒙古军侵入蕲、黄、广。余应蕲州守臣征召,协助组织军民守城,配合南宋援兵击退蒙古军。1237年10月,余玠在赵葵领导下率部应援安丰军杜皋,击溃蒙古军,使淮右以安。次年,朝廷论功行赏,余进宫三秩,被任命为知招信军兼淮东制置司参议官,进工部郎官。同年9月,蒙古大帅察罕进攻滁州。余玠率精兵应援,大获全胜。1240年9月被提升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主持濠州以东、淮河南北一带防务。1241年秋,蒙古军察罕出兵安徽寿县,余玠率舟师进击察罕军,激战40余天,使蒙古军溃退。以功拜大理少卿,升淮东制置副使。 次年12月,宋理宗因见四川战局不利,任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受命于四川危亡之际,表示“愿假十年,手掣全蜀之地,还之朝廷”。余抵重庆后,广纳贤才,修筑工事,恢复经济,安抚民心,统率十万军民到合州修筑钓鱼山城;又在三江沿岸山险处筑10余城。各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屯兵聚粮,形成坚固的山城防御体系。入蜀当年,便在资州、嘉定、沪州等地,赢得了与蒙古军大小36战的初步胜利。1246年春,蒙古军大将塔塔歹贴赤分兵四路入侵四川,余玠率军抗战。以新筑之山城为屏障,重创蒙古军。1252年10月,蒙古军汪德臣、火鲁赤部大规模入侵,进抵嘉定,余调集蜀中精锐部队,组织大规模会战,将蒙古军击退。余玠因抗蒙治蜀有功,于1252年晋升为兵部尚书,仍驻四川。 第二年,朝廷反战派谢方叔任左相,诬告余玠“擅专大权,不知事君之礼”。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王还朝。余知有变故,愤懑成疾。于是年7月服毒自尽。次年,朝廷权奸削去余生前职务并迫害家属和亲信。 余死后,“蜀人莫不悲慕如失父母”南宋王朝为维系蜀中军民之心,于1258年追复余官职。后来,故乡人民纪念他,为其造衣冠冢,墓址在今太平山风景区横江(岗)山下青蒿村余公林。东边是沧浪书院景区,西边是梅川的源头。 为了纪念英雄余玠,当时广济县用余姓作为地名,余川,余蒷由此命名。现在英雄的故乡人,正准备兴建余玠钓鱼城景点。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zjh0105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3337991670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337991670

梧桐子网站家乡区县网址:http://www.wutongzi.com/kan/hubei/wuxue.html

从零开始930105(2014-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