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哈哈腔

家乡区县: 保定市望都县

 

中国是主要流传于河北地区的汉族地方戏曲之一,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
哈哈腔
哈哈腔
,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东路流行于山东省的无棣、乐陵、宁津一带,中路流行于河北省沧州、衡水地区,西路流行于保定地区和廊坊的部分地区。
2历史沿革
编辑

作为古典艺术的哈哈腔,大约形成在明末清初,由民间秧歌发展而成。哈哈腔是河北省影响较大的地方剧种,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期,其流布区域曾经覆盖了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石家庄、廊坊以及山东的惠民、德州等地区。21世纪主要流行在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仍然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3表演风格
编辑

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生旦净丑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为主要行当。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个具有喜剧表演风格的剧种。
4艺术价值
编辑

哈哈腔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清苑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现代清苑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体现了近代清苑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所不能替代的。比如,清苑的历史变迁、民风民俗在哈哈腔传统剧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清苑社会变革中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如唐知县审诰命、冉庄地道战等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搬上了哈哈腔舞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和社会历史变革的艺术见证,在哈哈腔剧目中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哈哈腔是清苑传统文化艺术最突出的代表,这一独特的历史地位至今仍没有任何其它文化艺术形式可以取代。它在文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方面所蕴涵的清苑文化的丰富内容,就其综合性、系统性、完整性程度以及形象性、生动性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近五十年
哈哈腔
哈哈腔
来,在清苑县与外省、市的文化交流中,哈哈腔多次作为地方文化的代表进行演出,这种在清苑文化中的代表性地位至今不可动摇。
哈哈腔是迄今为止最能体现清苑文化特质、最能展现清苑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哈哈腔的形成、发展是与明末清初以来清苑社会变迁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到发展为哈哈腔剧种的过程,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清苑在社会变迁中的思想、民风民俗的形成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学、社会学研究价值。
数百年来,哈哈腔在清苑民众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如民俗节日、行业会期、生养死葬、自娱自乐均要演唱哈哈腔。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创作灵感的源泉,哈哈腔曾为许多姊妹艺术接纳吸收。今天,哈哈腔仍然具有其清苑文化代表的特殊价值。如深受观众欢迎的经典电影《地道战》,其出色的音乐就直接取材于哈哈腔的唱腔及伴奏。
作为凝聚社区民众的一种文化方式,哈哈腔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多年在外的清苑人,几乎都保存着哈哈腔的光盘或盒带,时常还聚会演唱哈哈腔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虽然哈哈腔在当今清苑社会文化中的影响有所削弱,但作为一种根植于民间的乡土文化艺术,哈哈腔与清苑当前任何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相比较,其参与社会活动、民众生活的程度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在传承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优良习俗、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文化知识、颂扬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的社会公德、宣传科学知识、反对邪教迷信、丰富年节公众游乐活动、活跃中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仍在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哈哈腔是河北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作为中国戏曲与清苑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数百年来,根植于民间的哈哈腔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渗透到清苑人民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同民众的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精神和物质生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哈哈腔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是贡献给全人类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哈哈腔艺术的保护,不仅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掘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清苑人民艺术智慧的保护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5传统剧目
编辑

哈哈腔的传统剧目,以民间生活故事为题材者较多,代表性的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皂袍记》、《闹花园》、《卖水》、《卖画》、《赶考》、《化缘》、《搬窑》、《跑坡》、《控监》、《骂书房》、《打机房》、《盘道》等。优秀的现代剧有《接闺女》、《高山流水》等。
6主要曲牌
编辑

哈哈腔的曲牌,约有百余支,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伴奏人物动作,多是从京剧、河北梆子和冀鲁民间音乐吸取来的。打击乐器,原曾用高腔锣鼓,后改用河北梆子锣鼓。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哈哈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4年以来,文体局按沧州市的要求向河北省文化厅申报了清苑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哈哈腔》、《盘古文化》,经过两年的搜集、整理、编撰、录音、后期合成等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哈哈腔》、《盘古文化》声像资料,同时报送河北省及文化部,并顺利的通过省级专家的评审。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518项,其中河北31项。清苑县申报的《哈哈腔》作为传统戏剧的第6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现文体局就《哈哈腔教育》的传统剧目、剧本整理、传唱及普及正在积极努力中。
由于21世纪初,造诣较深的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哈哈腔处于濒危境地,急需弘扬和保护。
景和哈哈腔,
景和大众剧团
席宝台 刘汝山
《白毛女》《小女婿》《王小打鸟》
《杨二舍化缘》《卖水》《卖车》《白袍记》《闹花灯》《小过年》等等。
河间哈哈腔属于中部哈哈腔,
起源于请乾隆-嘉庆年间。
7基本唱腔
编辑

哈哈腔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分十余种基本板式。哈哈腔的器乐,包括文场和武场。文场的主奏乐器,是笙、板胡和竹笛。常用的传统曲牌,有一百余支。演出时,观众常为乐队的精彩演奏鼓掌叫好。哈哈腔的武场,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锣、京钹、小锣)。“花板花鼓”
哈哈腔
哈哈腔
的演奏技法,是唱腔打击乐套的鲜明特点。哈哈腔的行当,分生、旦、净、丑四个门类,各门类均有系统地表现程式。哈哈腔的唱词,一般是以七、十言上、下对偶句为其基本单位。有时也采用长短句式,时常还加衬字。哈哈腔剧目近二百个,其中传统剧目(指1949年以前的演出剧目)一百余个,并且有一批乡土特色浓郁、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独创剧目。这些独创剧目,有多出不仅由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录制、播放,而且还在省级以上汇演、评奖中获奖。
哈哈腔
、巧弦、浪荡笛”的特点。最富特色的托腔手法,是吸收民间吹歌艺术的音型化伴奏,俗称“小抬杠”。哈哈腔各行当均有系统的表现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哈哈腔善演喜剧,拥有一批在河北很有影响的剧目如《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影误重圆》等,在剧种风格上还擅长悲剧喜演,大喜大悲,独树一帜。
哈哈腔的唱腔,通俗易懂、清新健朗。其上下句均落主音“1”的特点,在河北戏曲剧种中堪称绝无仅有。哈哈腔的器乐,伴奏方法独特、演奏技巧性强。如文场的笛子、板胡,以各自杰出的技巧来渲染剧种的风格,被称道为河北剧坛的一绝。主奏乐器组合织体的“三层叠置”、“拙笙、巧弦、浪荡笛”的伴奏特点以及“小抬杠”托腔手法的创造性运用,也均为哈哈腔所独有。哈哈腔有本剧种自成体系的表演程式和技艺技法,哈哈腔拥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内涵和地域特色鲜明的独有剧目。
8相关艺人
编辑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都出现过一些为广大群众称道的艺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老进、七十儿、常槐和“梆子老响”;同治、光绪年间的马老合(南瓜旦)、孙芝兰、徐清文;民国以来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跃、张雪明、全运西(铁蝈蝈)等。新中国建立以来,也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田、秦振国、蔡志英、商焕文、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
最富有特色的是哈哈的唱腔及其伴奏音乐。唱腔属于板腔体。主要
哈哈腔
哈哈腔
板式有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拨子和哭板等。唱词亦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却必须落在板上的“1”音。由于上下句尾音均为“1”,因此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是区分上下句的主要标志。各种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戏中使用最多,故此,它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哈哈腔文场的主奏乐器,东路是四胡、长颈月琴;中路是板胡、四胡;西路则是板胡、笙和竹笛。其中以西路伴奏最有特点,伴奏风格讲究“拙笙、巧弦、浪荡笛”。演员演唱时,这三大件乐器并不完全随着唱腔走,在一定的时间内,伴奏的旋律和节奏常常游离于唱腔之外,以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不变化的连续使用,形成一种特殊的伴奏效果,老艺人们称这种伴奏方法为“小抬杠”。这是东路和中路所没有的。
9著名剧团
编辑

清苑县哈哈腔剧团
地方剧种哈哈腔是国务院于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世纪,河北省清苑县哈哈腔剧团是全国唯一的哈哈腔专业表演团体。
清苑县设置于北魏太和元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三十余年的历史。清苑人历来崇尚文化,元代贾辅在故城营造了历史上藏书最丰富的万卷楼,县籍元杂剧作家
哈哈腔
哈哈腔
李好古创作的《张生煮海》被誉为传世之作。
明清以来,清苑县地处畿辅重地,交通比较发达。清康熙年间,清苑故城形势稳定,呈升平景象。在故城设立的莲池书院,集全国学者名流,成为燕赵第一高等学府。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状况,民间艺术得以在清苑迅速流播,并随着地方剧种在全国的蓬勃兴起,哈哈腔便由土生土长的秧歌发展而成。它的演出场所起初是城乡庙会,至二十世纪初开始进入平、津等大城市的茶楼、剧场。
哈哈腔一直是清苑影响最大的民间艺术,它不仅是清苑人艺术欣赏的主要对象,而且还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之中。丰富多彩的哈哈腔剧目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播,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倡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哈哈腔被公认为清苑文化的代表,是清苑人文精神的象征。
中华
清苑县哈哈腔剧团,于1955年正式建立。1958年,陆续从省、市专业艺术团体中抽调了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创作和多名优秀青年演员充实该团队伍。1959年9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南方视察工作回途路过保定,由当时的省委书记林铁陪同,在河北礼堂观看了清苑哈哈腔剧团演出的《小王打鸟》。1958年至1960年,在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学员队中组建哈哈腔班,为清苑县哈哈腔剧团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后来,河北省戏曲学校、保定地区戏校、清苑县戏校,又都不断地向该团输送青年演员,使这个县剧团的阵容更强、行当更齐全。


朱浩玉(2015-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