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洛碛榨菜

家乡区县: 重庆渝北区

提起榨菜,当今国人都知为涪陵所产。涪陵榨菜,誉满全国,远销欧美(笔者旅居美国时,在超市常购涪陵乌江榨菜),却极少有人知道洛碛的榨菜,历史比涪陵榨菜早,销往欧美海外,比涪陵榨菜先。
    据华文出版社宿春礼《万事万物由来大全》记载:榨菜起源于四川涪陵。光绪年间,四川涪陵有个叫邱寿安的商人,在湖北宜昌开设荣昌酱园,同时经营四川大头菜。可不知为什么,生意十分清淡,后来他雇用四川忠县人邓炳成在老家涪陵做腌菜工。
    邓炳成很聪明,他把肥嫩的青菜头腌制成新的蔬菜,由于这种菜在腌制过程中经风干脱水,使用了压榨除盐水的制作程序,所以称为榨菜。


     邓炳成把制成的榨菜送往宜昌,邱老板设宴请人品尝,大家称赞不已,于是荣昌酱园开始销售榨菜。榨菜一上市就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从此以后荣昌酱园就专做榨菜生意。
      宿春礼他有所不知,早在清嘉庆年间(比光绪早近百年),四川江北县洛碛镇五显庙住持和尚海螺率众徒,在洛碛镇民间普遍制作“墩墩”咸菜(又称蛤蟆菜)的基础上,对咸菜进行加工改制,首先把做咸菜的青菜头剥皮一分为二,用篾丝穿成串,搭在“人”字木架上,放在河边晾晒,经十天左右,再收下来放到大石缸里,一层菜头,撒上一层盐进行腌制。待菜头完全入味后,再把它取出来,用木榨榨去多余水份或切成“墩墩”或切成丝丝、片片,和以辣椒、花椒、五香粉装进土坛里,用稀泥或稻草饼密封坛口,再放上个把月,就成了味道可口的榨菜。
      民国元年(1912),洛碛万天宫住持和尚僧德恒,又将海螺和尚榨菜进行加工改制,使之具有嫩、脆、香的特点,且色泽通红,外观好看。经他数年研制,洛碛榨菜,广为行销,扬名中外。
      最让洛碛榨菜扬名海外的是洛碛当地人陈德荣。民国十七年(1929年)陈德荣经过集资合伙,创办聚裕通榨菜厂(洛碛石柱坝)出任厂长兼驻上海推销员,为提高榨菜的产量和品质,他聘请名师精心研究,博采众家之长,提出“改木匣装制为围席上囤装制”的新法,使洛碛榨菜产量剧增,由原来年产几百坛上升到上万坛,最高达十万坛。质量方面,在色、香、味、嫩、脆上狠下工夫,除原用辣椒、花椒外,又加肉桂、茴香等香料,还专用牛角辣椒,风味更加独特,使洛碛榨菜独具不上榨前翠如碧玉,上榨之后红若玛瑙;开坛则浓香四溢,入口则清脆有声的特点。洛碛榨菜由此经上海、香港,远销南洋、日本、菲律宾及美国旧金山等国家和地区,在上海每坛售价高达38元。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内外交通阻塞,外销骤减,加上地主商人对菜户生产及雇工的盘剥,洛碛榨菜生产日渐式微,一蹶不振,它的地位逐渐被后起的涪陵榨菜所取代。今天,除了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有多少人知道洛碛榨菜的辉煌历史和它制作的精湛工艺?洛碛榨菜何时才能再振雄风,名扬中外?

peggy333(2015-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