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历史典籍谈(一)(HH)

家乡区县: 重庆巴南区

了解和把握一个地区的历史,需要熟悉这一地区的历史典籍,研究或探讨一个地方的文化脉络,需要钩沉有关方面的史册,传承一个地域的优秀文化传统,更需要读懂涉及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天文、地理、历史方面的历史遗存。因此,我们要“拾取巴南文化的碎片”,要使巴南文化走得更远,要将悠久的巴文化根植于市民的思想中,逐渐“潜移默化”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是非标准,就是实现目前比较创新的说法“塑魂”目的,我们就必须知道巴南历史文化有那些可资利用的“载体”。这些“载体”,一般说来,它存在的形式有四种形态:一是现在的人们的生活习俗、工作状态、做事原则、为人操守等等,比如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固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尊老爱幼传统,诚实守信品质,团结友爱行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侠肝义胆等等;二是保留在民间文化中,如故事传说、民歌民谣、原生态的歌唱舞蹈等等。三是一切能昭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固化了的物质形态,如巴南的古老寺庙,历史碑刻、抗战文物等等建筑,如南温泉、圣灯山、云篆山等等风景名胜。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形态,就是浩如烟海的典籍了。如远古时代就留下《山海经》、后来留下的各种《志》,文人留下的大量诗文等。
那么,巴南历史文化中有哪些典籍可资我们借鉴呢?查巴南历史典籍,按典籍出现的早晚来分,最早记载巴文化方面内容的,也是最具有信史价值的是《华阳国志》,依次下来有《方舆胜览》、《蜀中广记》、《乾隆巴县志》、《道光重庆府志》、《同治巴县志》、《民国重庆乡土志》、《民国巴县志》等等。
今天,我想谈谈记述巴南历史的最重要,也是最早的一本书,这就是《华阳国志》中的第一卷《巴志》。谈《巴志》,必须了解《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唯有天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且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华阳国志》所记地区为《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
《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全书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其中也记载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但以记地理为主,其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西汉末年到东晋初年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这部分相当于“正史”中的列传。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里指出:“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综合在一部书中,这点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方志的性质,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方志只偏重于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这种区别,正是常璩之《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华阳国志》千百年来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部书的作者常璩,字道将,蜀郡江源县(今四川崇州市一带)人。生平事迹不详,巴氐人李雄、李特在四川一带建立了成汉政权,他曾在这个政权任散骑常侍、掌著作。晋穆帝和三年(公元347年),晋朝派大将桓温南下进攻成汉,他曾劝李势投降,桓温以常璩为参军,随至建康。他的著作除《华阳国志》见存外,其余都佚亡了。
《华阳国志》的第一卷,就是《巴志》。

for chance(2015-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