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栖与黄梅戏

家乡区县: 湖北省黄梅县

59年前,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的优美旋律,让黄梅戏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最靓丽的文化艺术品牌和最具标志性的戏曲剧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艺术奇葩。
2008年12月,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黄梅戏音乐家、《天仙配》与《女驸马》的作曲时白林,在接受《中国艺术报》记者专访时感言:“从历史来看,黄梅戏的发展与安徽省历届党政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如果50年代没有曾希圣、桂林栖的关怀和重视,就不会有今天的黄梅戏。”
桂林栖(1913-1971)湖北黄梅县杉木乡桂畈村人。学生时代走上革命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黄梅县委书记、鄂皖边地委组织部长、副书记。1939年调皖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先后担任过望江地委组织部部长、皖中地委副书记、皖西工委书记、皖西区委第一副书记。建国初,任安庆市军管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5月任第一任安庆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后历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1958年11月兼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桂林栖生长在黄梅戏故乡,在战争年代,无论是在湖北还是在安徽,桂林栖曾运用黄梅戏艺术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对黄梅戏艺术和黄梅戏艺人有很深厚的感情。
解放初的安庆是安徽省省会,他作为军管会主任、安庆地委书记,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工作。早在进城前的194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工作》社论,为解放后的“旧剧改革”工作制定了基本方针。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开进安庆,进城的第二天桂林栖便派人把流落在安庆周边的黄梅戏艺人请到安庆,从此,结束了他们浪迹江湖、苦海卖艺的生涯,迎来了黄梅艺术的第一个春天。当晚,黄梅戏艺人们在民众剧场演出,庆祝安庆解放,一时轰动了全城。当时正在桐城县唱戏的黄梅戏名艺人潘泽海、潘璟琍父女就是这次接到安庆的,后来潘璟琍成为黄梅戏堪与严凤英、王少舫相提并论的一代宗师、德艺双馨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1950年4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提出。同年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桂林栖遵照政务院“爱护和尊重”、“团结和教育”、“争取和改造”的指示精神,开始着手贯彻双百方针,积极推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戏曲改革运动。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1949年12月18日,安庆市戏剧协会成立。流散到各地的黄梅戏艺人陆续返回安庆,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了两个集体性质的剧团。一个是以严凤英为首的胜利剧团,一个是潘璟琍所在的民众剧团,著名演员有丁永泉、王少舫、潘泽海等。1950年两个剧团联合参加华东会演,演出《路遇》、《打猪草》、《兰桥会》和《柳树井》。根植于民众之中、发源于湖北黄梅、成形于明朝中叶、发展于安庆地区的黄梅之花,久经风雨霜雪的摧残,终于喜逢甘露,获得新生。
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要求各地“广泛地收集、记录、刊行地方戏、民间小戏的新旧剧本,以供研究改进。”改人、改戏、改制的任务进一步明确。1952年2月,桂林栖调任安徽省委宣传部长,同年8月,他主持在合肥举办“安徽省暑期艺人训练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精神。来自全省的黄梅戏、庐剧等剧种的演员代表及各地市、县的戏改干部计500人参与学习,历时47天。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在这个训练班上,曾声泪俱下地控诉了旧社会对黄梅戏艺人的残酷迫害。解放前苦难的经历使黄梅戏艺人对共产党、对新中国充满了感情,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积蓄已久的艺术创造热情。通过转变作风、深入生活、坚持探索,完成了把民间艺人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的这一改造历程,使黄梅戏艺人从拥有一定程度自主选择权的个体活动者,变成了由国家人事部门统一管理的组织体系中的一员,最终实现了从民间艺人思想观念、组织制度直到生活形式上都趋于“国有化”的改造目标。
训练班结束后,华东区文化部邀请黄梅戏访沪演出。当时安徽省黄梅剧团尚未成立,在桂林栖的领导和安排下,由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人组织了一个联合赴沪演出团。这次演出,得到华东局和上海市有关领导与当地文艺界的重视,被安排在闹市区中的“大众剧院”(原“黄金舞台”)演出。首场便轰动了华东区和上海文艺界,给观众留下美好的印象。“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小女子本姓陶,呀子依子呀”的流畅曲调,一时传遍了上海的街头巷尾。梅兰芳、夏衍、周信芳、盖叫天等戏剧界著名人士都观看了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把安徽赴沪演出团邀请到上海音乐学院联欢演出。中国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上海的《解放日报》、《大公报》、《文化报》、《新闻报》等报对这次演出做了大量的报道,贺绿汀、张拓、卫明、程芷等著名音乐家、导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纷纷发表文章,充分肯定了黄梅戏艺术剧种的生命力和传统剧目整理、演出现代戏、演员的表演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同时还希望要重视剧目建设,更好地发挥新文艺工作者在黄梅戏改革中的作用。
黄梅戏轰动上海的消息传到安徽后,立即引起安徽省委的重视。演出团回到安徽在合肥进行汇报演出后,时任省委书记曾希圣委托省委宣传部长桂林栖在省委设宴招待赴沪演出的全体演职员。黄梅戏赴沪演出团回到安庆时,正值安庆地委召开县市领导干部会议。与会领导听取了黄梅戏在上海演出的盛况汇报,观看了汇报演出,纷纷表示要加强对黄梅戏的领导。此后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安庆地区所属各县先后都成立了黄梅戏剧团,原有职业黄梅戏剧团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随后安徽省各地相继成立黄梅戏剧团,为黄梅戏的传承、创新、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3年根据省委的决定,桂林栖亲自主持组建了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从部队和地方调入了一大批黄梅戏的优秀人才和有志于献身黄梅戏事业的知识分子,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创作和演出队伍。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著名演员和主创人员,在省委和他的关心下,先后调入省黄。1954年,省黄再赴上海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了《天仙配》、《砂子岗》、《打猪草》三出戏,再次获得成功。《天仙配》获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员奖、导演奖和音乐演员奖;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获演员一等奖。1955年,电影《天仙配》和全国观众见面,严凤英、王少舫名扬全国,而后又名扬海外,成了国内外家喻户晓的人物。黄梅戏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完美结合,为黄梅戏艺术的传播拓展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从此出现了天南地北唱黄梅,五洲四海赞黄梅的崭新局面。
桂林栖于1955年3月调任安徽省副省长,1956年7月任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均是分管文化教育工作。在他的直接领导下,黄梅戏改革工作既注意发掘整理传统剧目又注意现代戏移植改编上演,既造就了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王兆乾、陆洪非、时白林等表演艺术家、理论家,又培养了一批青年接班人。黄梅戏在剧目、唱腔、表演、舞美、编剧、导演等方面实行全方位改革创新,将黄梅戏传统剧目《天仙配》、《女驸马》(原名《双救举》)改编后,搬上舞台、银幕,实现了黄梅戏由“三打七唱”走向“弦乐伴奏”跨越式发展。1958年在黄梅戏演员训练班基础上,逐步发展成安徽省黄梅戏学校,培养出了大批黄梅戏的优秀人才。桂林栖作为主管领导,为黄梅戏一跃为全国剧坛“五朵金花”之一,进而蜚声中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地方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天上的云在飘(2015-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