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日太平——太平桥

家乡区县: 安徽省全椒县

      简介:全椒太平桥原名贺鲁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造橹于此而得名)。清康熙后改名为太平桥,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的必经之桥。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前后,国民政府全椒县建设局曾修整过。

      太平桥为石拱型单孔桥,建国后改为木面桥,后在桥上增铺了砂土。原来的太平桥重建于1992年9月,1994年2月竣工。太平桥系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悬挂着题有“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扁额。桥势若长虹卧波,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着现代气息。不愧为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观。

      烧炷“太平香”,为亲人求一份幸福;走趟“太平桥”,为自己许愿一个平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去太平桥上走上一趟无疑是全椒人民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也已吸引了30多万人的参与,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今的太平桥建于1992年,被全椒人民戏称为“世界上最小的斜拉桥”,存在着桥面太窄且年久失修的状况,有着重大的安全隐患。2010年全椒县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决定重建太平桥。

     新太平桥桥:新的太平桥采用三跨连续梁廊桥方案,桥梁跨径为101米,桥面宽16米。其中,中间桥面为8.8米,两侧廊道各3.6米,采用花岗岩石板铺面。新桥桥墩采用拱门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并布置四角重檐亭4座,主墩位置的横梁和桥面各加宽2米,形成观景平台。而中跨桥面两侧布置连廊,构建“廊桥回檐亭”般既具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太平桥。

       民俗:

      全椒一直有正月十六走太平的民俗

      “走太平”,又名“正月十六走太平”,是全椒县独有的传统民俗,自东汉开始,传承迄今,盛况不衰。《汉书》载有“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之肇始。南北朝梁宗檩《荆楚时记》对正月十六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

      全椒走太平传承至今,和三个历史人物有关。太平桥为一座古桥,县志载:太平桥又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伐陈时,造橹于此,故称为贺橹桥。后改名为太平桥。

      刘平,楚彭城人,字公子,建武间,公拜全椒长。传说刘平作全椒长时,刘平将朝廷拨下的建城款购买粮食救济灾民,结果被罢官获罪,押解京城问斩,全椒百姓得知消息后,倾城相送至城东太平桥,此时恰为正月十六。此后,每逢此时,百姓必到此桥焚香燃竹,追念刘平。后渐渐衍化成走太平。

      明永乐初年,全椒一术士提出,如把全椒城—山峰(笔峰)加高,便能多出举子。教谕吴颖便带领一帮秀才前往彼处培土加高,恰巧一总旗过此,与秀才发生口角受辱,于是诬告全椒人谋反,永乐帝欲派军队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闻之乃禀:椒人淳良,断不能造反,愿以自家性命担保。陈瑛死后,椒人将其衣冠葬于东门太平桥高垅上。走太平也是为了纪念这位敢为全椒人鸣冤的官员。

      “正月十六走太平”,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延及全椒周边邻县邻省,成为古代淮河以南地区共有的民俗。

      现在走太平的民俗依然很红火,每年正月16这一天,有几十万的人走过太平桥,祈求一年的太平。

我的网络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mylzb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20655957.html

追回流逝的星(2015-05-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