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剪纸看中国,河北剪纸看蔚县”,蔚县剪纸享誉全国,广受国内外朋友的喜欢。
基本简介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其基本制作工艺为:设计造型——薰样——雕刻——染色。
历史
剪纸是我国民间非常普及的一种工艺,在国内众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都有“剪窗花”的习俗。但是在这众多的剪纸艺术中,河北蔚县剪纸则自成一派,堪称剪纸艺术中的奇葩。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是一种风格独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蔚县剪纸又叫窗花,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点彩剪纸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用薄薄的白纸,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下来,再点染上鲜艳的颜色,形成空灵、艳丽的艺术品。被誉为“中华民族一种美丽的象征性符号”。2006年5月,蔚县剪纸以剪纸项首位的身份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蔚县剪纸又名列中国剪纸之首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起源传说河北蔚县剪纸,据史书记载,蔚县剪纸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蔚县人一般把剪纸称为"窗花"。以窗花见长,“天皮亮”可说是最早的窗花形式,即在云母薄片上绘图着色进行装饰。
据说很早以前,蔚县城里有个王先生,还有一个张道士,二人常用剪子和刀子剪刻彩纸,技艺精湛。后来二人合作经营剪纸作坊,一个刻纸,一个染色,配合默契。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便逐渐创造出手工精巧、绚丽多姿的蔚县剪纸形式。这种彩色剪纸的形式,随着交通的发达和频繁的民间往来,便流传到了各地。
工艺过程
在中国品种繁多的剪纸纵横中,蔚县剪纸独树一帜,它是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色剪纸,其工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六道工序。
一、画:设计人员根据自己的思路或客户的要求把图案画下来,通称为画样子。
二、订:将画好的样子订在宣纸上(一般一次五十张宣纸为宜)并用剪子按着样子的大小分成小块。
三、浸:把订好的货放进水里等浸透后拿出,再将其所含的水份挤净,放在阳光下晒干即可。
四、刻:将浸好的货放在蜡板上,根据图案的要求进行刻制。
五、染:给刻好的产品着色。原料是品色、洒粉;工具是毛笔、净报纸。
六:包:把通过上述五道工序生产出来的产品,用纸式塑料包装或书本、镜框、金铂等。
遗产保护
蔚县剪纸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虽然各相关部门已经有计划地展开了对蔚县剪纸研究、保护工作。对于蔚县剪纸的理论研究,最早是在解放初察哈尔省文联的古塞、终坡等前辈走访王老赏并相继出版了 4 本关于蔚县窗花的书:《民间刻纸集》、《民间窗花》、《王老赏的窗花艺术》、《王老赏戏曲刻纸》,书中介绍了蔚县剪纸大师王老赏,并对他的作品及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两年出版的关于蔚县剪纸的书有田永翔等编著的《中国瑰宝——蔚县窗花》等著作,与前者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是介绍蔚县剪纸的工艺制作技法极其独特的审美艺术文化内涵。但上述这些实际上是通过采用记录历史性资料的静态的保护方法,对于有效地保护蔚县剪纸,这决非长久之策。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它的基础上,将它的精髓加以传承,并融入现代艺术的时代观念,以现代的大众视角来加以审视,深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这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蔚县剪纸永葆魅力。
蔚县剪纸已经变为国内外游客送礼佳品,来蔚县不带剪纸回去。不足以证明来过蔚县,不足以证明领略过蔚县剪纸的魅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