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简称洪,又称洪城、英雄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省会,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城市,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地处江西中部偏北,自古就有“粤户闽庭,吴头楚尾”之称。
南昌有着二千二百多年的建城史,自古称“江城”、“洪都”、“洪城”,因南昌起义当年爆发于此地,故又有“英雄城”之别称。扼赣江、鄱阳湖要冲,居豫章平原腹地,东引吴越,西控荆楚,北接中原,南极粤闽,通江达海,汇集四方,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是得天独厚的水运中心、平原中心、交通枢纽,历史悠久的江右民系聚居地。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2006年被《新闻周刊》评选为世界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10
本词条 正文缺少必要目录和内容, 欢迎各位 编辑词条,额外获取10个积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南昌
面积
7,402.36平方公里
外文名称
Nanchang
人口
504.3万(2010年)
别名
洪城、英雄城
方言
赣语
行政区类别
省会、地级市、中心城市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著名景点
滕王阁、梅岭、八一起义纪念馆、青云谱等
下辖地区
6区4县
机场
南昌昌北国际机场
政府驻地
红谷滩新区新府路118号
火车站
南昌站、南昌西站、向塘站等
电话区号
0791
车牌代码
赣A
邮政区码
330000
地理位置
江西省中北部,鄱阳湖西南岸
著名学府
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荣誉
被《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动感都会
南昌箴言
大气开放,诚信图强
市树、市花
香樟、月季
目录
1历史沿革
2地理位置
3行政区划
4人口民族
5经济概况
6自然条件
7城市建设
8教育资源
9历史地位
10著名人物
11旅游景区
12旅游指南
1 历史沿革
2 地理位置
3 行政区划
4 人口民族
5 经济概况
5.1 工业
5.2 农业
5.3 金融业
5.4 现代服务业
6 自然条件
6.1 气候
6.2 水系
6.3 自然资源
7 城市建设
8 教育资源
9 历史地位
10 著名人物
11 旅游景区
11.1 八一起义旧址群
11.2 滕王阁
11.3 东湖
11.4 百花洲
11.5 八大山人纪念馆
12 旅游指南
12.1 交通
12.2 美食
回到顶部意见反馈
历史沿革折叠编辑本段
南昌寓“南方昌盛”、“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名数易,别名诸多,汉称豫章,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设市。[2]
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原始先民在南昌繁衍生息。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南昌,人类活动更加频繁,人口增加,生产得到发展。约在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国——夏朝,南昌当时的土著居民有“三苗”之称,三苗为炎帝神农氏后裔,即后来的古越族。在唐、虞、夏、商、周时期,南昌地域属古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南昌地域先后为吴、越、楚势力范围。战国时期,南昌先民已掌握熔铁、铸铁技术和使用耐火材料等先进工艺。秦代南昌地属九江郡。秦代广修驰道,南征北越时,修筑从京师咸阳经南昌直达岭南的驰道,沟通中国南北的联系。
汉兴,高祖刘邦在南昌地置豫章郡,郡地面积相当于今江西全境,约16万平方公里,人口为351965人,平均每南昌
南昌
平方公里2.2人。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垓下打败项羽之后,派大将灌婴率兵平定江南“吴、豫章、会稽郡”。灌婴平定豫章后,立即设官置县,首立南昌县为豫章郡之附郭,取吉祥之意“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为县名,从西汉至三国归晋,前后历500余年,南昌一直为豫章郡治。三国时,南昌属吴,吴主孙策、孙权等先后在豫章郡内分立庐陵、鄱阳、安成、临川等郡。汉代以来,南昌地区经济繁荣,水陆交通发达。东晋时,南昌既是江州州治,又是豫章郡治,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的西北隅另筑新城(即今旧城区)。隋唐时期将豫章郡改为洪州,设总管府,唐朝中后期又先后改为都督府、江南西道。唐代洪州已成为江南一大都会,尤以造船、造纸、印刷、纺织、兵器、金、银、铜器制造较突出。洪州窑是中国青瓷的发源地,所烧制的青瓷远销海内外,质地优良,也是皇家贡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六大名窑之一。[1]
五代时期,南昌的经济与战略地位愈加凸显,南唐中主李璟于交泰元年(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并于宋建隆二年(961年)将都城从江宁迁往南昌,号“南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