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海石幢——龙塔古篆
龙塔古篆是“香水海石幢”俗称,该石幢位于河南省郾城县城内的彼岸寺内。石幢雕工精湛,上部八棱千佛造像,伎乐仙人,中部四面小篆“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下部四面造像,底部雕以海池,池壁上为佛传故事浮雕。明代僧人宗岩称其为“香水海石幢”,俗称“龙塔古篆”。
彼岸寺石幢是北宋景德年间别(1004-1007年)典型的石刻艺术珍品,高12.18米。其构造逐级如下:
八棱千佛造像
上部高2.96米,每边宽0.36米,除南、西南、东南三面保存较好外,其余各面均风化严重。每面上部均有一大龛,高0.29-0.31、宽0.295-0.31米,下有57个小龛,每排19龛,共三排,龛高0.12-0.13、宽0.076-0.09米。各个大龛内造像不同。
小龛造像均有头光,高肉髻,面部丰满,著褒衣,坐于仰莲之上,从手势和衣领看:有袖手者,有袖手执袋者,有双手合十者,有左肘挂一袋者和袖手抱莲花者。八棱千佛造像下为仰莲座,座厚0.25米,每面宽0.6米。
伎乐仙人
仰莲之下亦为八面,壶门内雕有伎乐仙人,即宋《营造法式》中的嫔伽,伎乐仙人为人首高髻,面部丰满,手持乐器,背生双翼,鸟足。南面嫔伽拍钹,东南面嫔伽击一方物,东面嫔伽吹螺,东北面嫔伽击手鼓,北面嫔伽吹觱篥,西北面嫔伽吹排箫,西面嫔伽吹笛,西南面为双首拍手鼓。
嫔伽下为正方形石块,长1.5、厚0.25米,上刻仰莲。
《郾城县彼岸寺碑铭》
石幢中部为碑铭,四面正方,四角棱磨去,高3.06米,厚1.04米。碑铭为小篆,书法流畅,不知出何人之手。名为《重修许州郾城县彼岸寺碑铭》,剥蚀严重,许多字不清,碑文大意记述了契宗大师自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到郾城彼岸寺,化募资财十五年,重修彼岸寺的事迹。
四天王造像
四天王造像为石幢座中间四面的雕刻。天王龛上边二层的平面为正方形,上一层边长2.2米,厚0.28米,外雕海石榴花和卷草;最上层由四块四板拼成,角边长2.86米,宽0.28米,外雕花,右有一仙女,舞姿,双手作飞燕状,下著裙,左边有一仙童,坐于莲叶上,天王龛下第一层和第二层均刻海石榴花和卷草,长宽与天王上部同。天王龛四角柱雕工精巧:有仰覆莲、垂帐、圆珠等。
六棱造像
六棱造像位于石幢底部,与四天王龛同,为底座六边,由龙柱支撑,中为六棱造像。六棱造像的上下均有二块六棱石,上雕海石榴花和卷草。六棱每面设一龛,龛内有造像。
六棱造像的龙柱雕工精致,双龙相蟠,下有山状石雕。
海池与海壁造像
平面呈八角形,由八块石雕组成,石幢居中。浅浮雕雕出波涛滚滚,在漩涡中有海马、海兽等形象。海池是根据佛教的教义生死海设计的。海池的外部有池壁,上雕山峦起伏,内侧有造像,好像一幅很大的画卷。其造像内容主要是佛教故事,即释迦牟尼出行到成佛的一系列故事,也有佛经故事。
郾城彼岸寺石幢建于公元1004-1007年,是宋代前期的佛教艺术石雕珍品,是研宋《营造法式》的典型石作例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