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
蒲圻文化古老,山川钟秀,人才辈出。对在本县有影响的人物按传、录、表收录在人物卷中,计人物传记55篇含传主57人;人物录73人(其中历史人物8人);英烈表1415人;抗日八百壮士蒲圻籍战士22人;蒲圻籍黄埔军校毕业同学44人。总计1611人。
历史名人(公元1866年以前)
张开东(1702-1781)字宾阳,别名白莼,号青梅居士、海岳游人,茅山张家人。贡生,为蒲圻有名书画家、旅游家、文学家、诗人。一生慷慨好义,打抱不平,是一位传奇式人物,其传说故事,广为流传。著作有《白莼诗集》、《海岳文集》等。
马之鹏,字文渊,号新溪。康熙乙丑(1685)进士,初授予博白知县,旋擢给事中,并掌管钱法。一生为人清正廉明,执法如山,甚得民心。
邓士亮,字寅候,明万历甲辰(1604)进士,曾两任州学正,后升肇庆府推官,旋擢户部朗中,出任四川马湖府知府、川南道尹。崇祯九年(1636)以薪俸购铜万斤铸观音大士象立于蒲圻西门外大沙洲。
魏裳,字顺甫,明嘉靖庚戌(1550)进士。曾受业于王世贞门下,为后五子之一。著作有《楚史》、《仁山堂集》等,是明代中叶享有盛名的文学家。
谢存儒,字懋?d,明嘉靖丙戌(1526)进士。初授给事中,旋迁祭酒,调山东布政使,再升副都御史,最后擢兵部侍郎。为政能抑富济贫,举学劝农,清理积案,廉洁奉公。
廖道南(?-1547),字鸣吾,小柏山芙蓉山人。明正德辛已(1521)进士。初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右春坊太子中允至侍讲学士。一生著述甚丰,并于嘉靖癸已年主持纂修《蒲圻县志》。
谢鹏举(1509-1601),字促南,车埠官田谢家人。明嘉靖癸丑(1553)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守江西临江,后擢副都御史,因征剿倭寇有功,晋户部侍郎,旋迁右都御史,与张居正不睦,挂冠归田。
魏观,字杞山,洪山灯窝山魏家人。朱元璋登基聘征入京。历任平江学正、国子助教,浙江按察司佥事、两淮都转运使、侍读学士,寻迁祭酒。因修建苏州府治,触犯朱元璋,坐法而死。其一生诗词甚多,仅少数流传。
人物传
鲍宏魁(1889—1916)出身于东洲一个书香世家,11岁入沙市基督教方言中学学习国文,后转入政法学堂攻读政治、经济。宣统三年(1911)春加入省文学社,后入宪兵将校研究所学习军事,毕业后,任新军第六师宪兵营三连连长。首义成功,退伍,拟学习理化专科。
袁世凯复辟帝制时,鲍放弃了科学救国的打算,赴上海、广东联络、宣传革命道理,参加倒袁活动。返鄂后,鲍翻山越岭花两个月时间测绘了湘鄂间水陆交通军用分地图25幅,总图6幅。
漆昌元(1904—1927),小名辰保,别名时杰、善长,中伙铺蛟龙桥山里漆家人。1920年考取武汉两湖师范学校,后又入武昌医科大学,任学生会主席。加入国民党后,被选为省学联执行委员。与恽代英结识后,由恽介绍加入共青团,1924年转为中共党员。
1925年2月,漆回市发展革命组织,成立了国民党蒲圻市特别区分部。国民党蒲圻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时,经董必武提名,漆昌元以省党部特派员身份到会作指导。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漆发动铁路沿线工人、农民支持北伐军,动员、组织中学生下乡宣传革命。北伐军临近县城时,漆与沈国祯组织30多名学生成立“敢死队”,把大爆竹装在铁桶内,半夜在城南鸡公山、应家山、铁山马家后山等山项上同时点燃,10几支快枪也同时鸣放,形成四处枪炮声。北洋军阀驻蒲圻部队以为革命军打来,吓得迅速离开县城,漆带领学生出城迎接了北伐军。
1927年,漆调任鄂南巡视员。中共“八•七”会议以后,湖北省委派吴德峰、黄赤光等人到蒲圻成立鄂南特委,领导秋收暴动,漆任农民军第一路军总司令。9月8日晚,漆与石谷、汪远本组织农民300余人在中伙铺车站拦截了国民党政府军押运的火车,缴枪16支,子弹5箱以及纸币、光洋等,打响了秋收暴动的第一枪。紧接着漆带领20多人到新店,做县人民自卫团团长刘步一的工作,不料刘与当地驻军勾结,将漆杀害(即“新店事变”)。鄂南秋收暴动也因之失败。
张计储(1902-1928),别名传清、继渠、计枢、新店人,家清贫。1920年考入湖北外语专科学校,常与武汉中学同乡学生交往,受董必武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4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北伐战争前回国,任国民党汉口市特别党部宣传部长兼中共湖北地方委员会秘书部部长,与何恐等人领导武汉地区学生运动。1926年,曾领导武汉码头工人迎接北伐军。8月,张任汉阳兵工厂罢工委员会秘书。9月1日。起草《汉阳兵工厂工友罢工响应国民革命军通电》,组织工人配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被选为武汉码头总工会委员长。
1927年1月3日,英国水兵在汉口刺死码头工人李大生,张随刘少奇等赶至现场,率工人纠察队与英巡捕房交涉。5日,张率码头工人冒雨参加反英示威游行大会,会后码头工人冲进英租界,驱逐英巡捕,将“码总”大红旗插在英租界内沙包上。把“码总”招牌挂在英领事馆门前,迫使英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汉案”协定,将汉口,九江两地英租界交还中国,5月张任湖北失业工人救济局局长,设法救济武汉14万失业工人。夏斗寅叛变时,曾代表“码总”发出夏通电,组织11支码头工人宣传队上街演说,并训练工人纠察队员,创办《铁肩报》,呼吁工人维持后方秩序。1927年9月,张被派往荆州、沙市等地组织农民秋收暴动,任中共鄂西特委书记。1928年2月,当选为湖北总工会第二届执行委员。5月,沙市特委机关遭破坏,张被捕牺牲,时年26岁。
熊映楚(1906-1928),原名后丰,黄梅县人,中华大学附中毕业。在校期间,利用寒假返乡机会,发起组织“黄梅县平民教育促进会”,创办“书报流通处”,以发行书刊从事革命活动。后考取上海大厦大学理科,加入由中央代表贺昌领导成立的党团合一的支部。因参加“五州”运动,进行演讲,散发传单而被捕,后被保释。1925年7月,返回黄梅,在青年中进行革命活动,并任中共黄梅县特别支部书记。12月,中共黄梅地方工作委员会成立,熊任书记。1926年春,熊又被选为第一任县委书记。5-9月,熊赴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在黄梅农村建立了“农民进德会”。1927年4月,出席省农民代表大会并留省工作。5月,任中共蒲圻县委书记,配合中央独立师第一团讨伐夏斗寅部。“新店事变”后,熊奉命先后转移到石坑渡、木兰寺等地,继续组织和领导农民秋收暴动。11月,熊调任鄂南特委书记,领导鄂南地区的游击战争。1928年3月,熊奉省委通知到汉口裕泰旅社接洽工作时被捕。熊大义凛然,爽直地承让自己是鄂南农民暴动的领导人,但是敌人却从他嘴里没有得到任何一点东西。19日,在汉口被杀害,年仅22岁。
钱素珍(1907-1928),女,原名陈寿珍。湖南长沙县人。12岁时随父母迁居蒲圻泉口士夫咀,被钱家收为童养媳,改名钱素珍,又名守珍、寿姑。16岁与钱定候完婚,因家境贫寒,经常挑菜到汀泗桥卖,得以认识共产党员漆昌元,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
1926年8月,北伐军攻打汀泗桥,钱积极参加支前活动。后由杨希震介绍到县党部,参加县妇女协会筹备工作。钱加入国民党后,被选为县党部妇女部长。同年冬,蒲圻农民运动兴起,钱回泉口组织成立农民协会,剪发放脚,穿对襟衣,奔走于神山、西凉咀、钟鸣桥一带,或召开大会,或走村串户,以自己的苦难经历,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妇女行动起来摆脱枷锁,掌握自己,在钱的宣传发动下,神山、泉口两地相继成立了妇女协会,革命影响日益扩大。
钱的丈夫胆小怕事,对钱的行动多方阻止,钱虽然多次耐心劝说,晓以大义,仍然无效,最终夫妻反目,钱毅然舍女别夫离家出走。
1927年春,县成立妇女协会,钱当选为县妇协执委会委员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县委委员分管妇女工作,短短几个月里,全县发展妇协会员千余人,车埠、新店、羊楼洞、汀泗桥等地成立了区妇协会。钱素珍与漆昌元、沈国祯被群众誉为“蒲圻革命三杰”。
农民秋收暴动失败,漆昌元殉难,钱被迫转移去武昌,在第一纱厂当女工,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后因叛徒告密被捕。在残酷的刑讯中,钱坚贞不屈。敌人用铁丝穿其锁骨游街,最后割去她的双乳,被惨杀于武昌阅马场,年仅21岁。
李绍先(1905-1930),原名祚志。出生于茶庵岭白石新塘角李家一个富豪家庭。1926年更名李登甲。考入黄埔军校,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学业未满,参加北伐,任第八军政治部宣传员。随军攻入武昌。10月,李遵照上级指示。回县从事地方革命活动,动员亲友和农民参加农协,并在1928年元宵节晚上,带领农民摸进团总彭树阶的家,亲手枪决了彭树阶这个作恶多端的亲妹夫。
1928年春,李转移到崇阳柏岩庵一带,组织成立鄂南工作团,任主任。李派人回县到赵李桥、茶庵岭、柳家山3片组织农民武装,镇压了当地一批土豪劣绅。10月,中共蒲圻临时县委成立,李被选为县委书记,化名赵旗。
在敌人的围困下,苏区经济非常困难,李经常派人到自己家里挑谷担米。李还动员其兵员岳母,除留下自己度日的田地外,将多余的田地送给无田少地的穷人。李向地方土豪发出“要钱不要命”的警告,对敌人震慑很大,只要见到李的筹款条子,财主土豪就赶快将钱送到指定的地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