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地处南楚,受楚传统文化影响甚深。巫术舞蹈“求神驱怪,”乐舞“脚盆鼓”,游龙舞“草把灯”等民间活动至今仍在羊楼洞、新店、赵李桥、赤壁等地出现。
本市是诗歌之乡,文化名人代不乏人。历史上出现过廖明略、廖道南、魏观、魏裳、张开东、张兆安等文化名人,他们的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清末、民国时期贺良朴、马君武、张国溶、但焘、覃孝方、贺良琦等人在文化艺术界享有盛誉。
土地革命时期,本市茶庵岭、羊楼洞、斗门桥、枫桥、荆泉山、随阳山等地群众,大力开展歌咏活动,鼓舞人民求翻身,求解救。
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以讽刺歌谣评击日伪暴行,开展对敌斗争。
建国初期,群众文化活动极为活跃,宣传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的秧歌队遍及全市城乡。1963—1965年,全市建农村文化室220多个,有文艺骨干2860人。市建立农村文化工作队,深入乡村演出,占领农村的文化市场。
“文化大革命”期间,样板戏一花独放,乡村文化室只能学唱学演革命样板戏。1978年后,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全社会办文化的新局面,各乡镇文化站相继成立,影视、录相放映活动十分活跃,文学创作社团也逐步兴起,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人,还在本市举办过三次全国性的“赤壁诗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