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都文化

家乡区县: 江西省南丰县

南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丹山碧水孕育了英才俊杰,其中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江西党团组织创始人赵醒侬尤为有名。

名人文化——唐宋八大家铜雕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诗文革新运动倡导者。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曾巩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表现出良好的诗文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曾巩考取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小时候读书勤奋,记忆力惊人。南丰县城之南,旴水侧畔有“读书岩”,就是他攻读诗文的地方。十二岁时,曾巩作《六论》,语言精炼,章法奇巧,气势雄伟,受到欧阳修的赞扬和重视。十六岁,研究古人文章,发现超群拔萃的,便撰文与其作比较,细心揣摩。为了增长见识,青年时代的曾巩,多年在外游历,足迹遍及祖国的华中和东南部。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曾巩中进士后,历任越阁校勘、集贤校理等职。后又长时间担任地方官,任越州通判,又先后到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地任职。在此期间,曾巩为地方上做了许多好事。任越州通判时,碰上荒年,他谕示属县富户,拿出余粮,以比官价略低的价钱卖给贫民,又由政府出谷五万石贷给农民作种子。在齐州时,他为地方除去欺压百姓的恶霸。在襄州时,他亲自调查审问案狱,开释无辜良民一百余人。曾巩关心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当他离开齐州时,老百姓堵住桥头,关了城门,恳切挽留。

  宋神宗对曾巩很赏识,多次召见他讨论国家大政,赞颂他提出的“节用为理财之要”的方略。元丰四年,神宗委任他为史馆参撰,编篡五朝史纲。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为朝廷起草命令文告的官)。六年(公元1083)四月丙辰日,曾巩六十五岁终于江陵府,次年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二百年后,南宋理宗追谥中曾巩“文定”,后人便以“文定公”称之。

  曾巩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平易简朴,别具一格,文字语言严谨明洁;论事说理,平实透辟。如《寄欧阳舍人书》、《墨池记》、《救灾议》、《越州赵公救灾记》等篇,不但思想性较好,写作技巧颇具特色,记事中论述事理,委婉而有情致;细密翔实而又条理井然。他的序文写得精妙,姚鼎(桐城派代表)曰“目录之序,子固独优”,《战国策目录序》便是其代表作。历代文人对曾巩的文章给予了很高评价,王安石曰“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曰“醉翁(欧阳修)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称曰“人之为言,必当如此”。曾巩同时代的诗人秦观曾说过,曾子固文章绝妙古今,而有韵者辄不工。

  曾巩的七言绝句清新雅淡,不乏佳作,如“海浪如云去都回,北风吹起数声诗,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西楼》。”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南城》。

  曾巩另一个重要成就是整理古籍,编校史书。《战国策》、《新序》、《说苑》、《列女传》、《陈书》、《李太白集》等,都经过他的校勘。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他所作的《目录序》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巩十分重视史学,治史严谨。《战国策》、《说苑》两书经过他访求采录,才得以流传后世。

  曾巩还是一个藏书家,珍藏书籍二万余卷,仅收集古今篆刻《金石录》就达五百卷。

  曾巩的著作很多,《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外集》、《隆平集》、《杂职》、《宋朝政要策》等著作,传行于世,脍炙人口。此外,还著有《卫道录》、《大学稽中传》、《礼经类编》、《诗经教考》、《范数观通》、《洪范皇极注》、《边情十五义》等,为后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历史遗产。

在南丰县城南,有一天然岩洞,背山面水,长宽约丈许,高八尺有余,岩内有石桌、石凳,相传为曾巩及其兄弟读书处,后人称“读书岩”。岩下有一池清水,池畔石壁镌刻“墨池”二字,据说乃理学家朱熹手笔。越池拾阶而上,便是“曾文定公祠”、“思贤堂”,内设曾巩生平陈列、手迹复印件等。读书岩后侧有瓣香亭、博物馆、仰风厅,既可凭吊先贤,又可观赏胜景。凭栏远眺,军峰耸翠,旴水拖蓝,索桥、宝岩塔、南台寺、县城全景尽收眼底。目前,占地700余亩的曾巩文化园正在规划建设之中,文化园将才子文化和古典园林相结合,打造南丰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景区、爱国爱乡教育的重要基地、江南曾氏宗亲最负盛名的朝圣地。  曾布(1036-1107):字子宣,江西南丰人。曾易占之子,曾巩异母弟,曾任北宋右相,“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曾布13岁时丧父,从学于兄曾巩,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初任宣州司户参军、怀仁县令。熙宁二年(1069)到开封,由知府韩维聘为开封府检校库监库,经韩维、王安石推荐,上书言政。深得神宗赏识,命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加集贤校理,判司农寺,检正中书五房公事,与吕惠卿共同参与制订青苗、助役、保甲、农田之法,成为王安石的重要助手之一。熙宁三年,河北安抚使韩琦上疏极力反对青苗法,曾布据理力争,驳斥了反对派的种种不实说法,使该法继续推行。王安石说:“新法初行,议论纷纷,唯独惠卿与布始终坚定不移,其他人多反复无常。”不久,升为修起居注、知制诰、翰林学士兼三司使。

  熙宁七年(1074),守旧派大力反对市易法,神宗迫于皇室、外戚等的压力,令曾布进行追究。曾布将开封府主管市易的判官吕嘉问多收利息以图奖赏,认为市易法是“挟官府而事兼并之事”陈述于廷。吕惠卿、王安石认为曾布有意阻挠市易法推行,将曾布贬知饶州、再知潭州(今长沙)、广州、桂州、秦州(今天水)、陈州(今淮阳)、蔡州(今汝南)、庆州(今庆阳)。元丰末(1085),复为翰林学士、户部尚书。适逢司马光执政,令其改役法,曾布拒绝,结果又被外调。元祐初(1086)以龙图阁学士知太原府,再调真定府(今正定)、河阳、青州、瀛州。绍圣初(1094),曾布为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章淳为左相,布任知枢密院士,力赞章淳“绍述”之议。元符三年(1100),哲宗卒,在端王(赵佶)继位问题上,曾布与章淳意见不合,附和宣仁太后,拥端王为徽宗。徽宗因曾布拥立有功,罢章淳相,拜曾布尚书右仆射(右相)。韩忠彦虽居左相,但生性柔懦,大事多由布决定。

  徽宗继位后,大臣对元祐、绍圣之政议论纷纷,认为有失偏颇,朝廷应处以大公至正消除朋党之争,乃改元建中靖国(1101)。忠彦因“变易神宗法度”被罢左相,曾布独揽大权。徽宗于次年(1102)又改元为崇宁,召蔡京为尚书左丞。曾布继续鼓吹“绍述”之说。终因“力援元祐之奸党,阴挤绍圣之忠贤”被罢相,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润州(今镇江)。此后,曾布一再被降职至舒州(今安徽庐江)司户。大观元年(1107),卒于润州,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

  《宋史》将曾布列入奸臣传,近代梁启超在其著《王安石评传》中则赞言:“曾子宣者,千古骨鲠之士”,认为“其才其学,皆足以辅之,南丰可云有弟,而荆公之得士,亦一夔而足者也。”并为其辩白:“荆公之冤,数百年来为之昭雪者,尚书数十人,而子宣之冤,乃万古如长夜,吾安得不表而出之。”

  王文卿(1093—1153):字予道(一说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南丰人,为北宋末南宋初有名道士,道教神霄派创始人。王文卿自幼慕道,能诗善文,有山水之志,及长,遇异人传道法,得风雷术。宋高宗廿三年(公元1153年)八月二十三日,飞升于南丰县许旌阳曾炼丹之堂。宋徽宗先后敕号为“冲虚妙道先生”、“冲虚通妙先生”。元初加号为“冲虚通妙真人”,元至顺三年夏,加赐为“冲虚通妙灵惠真人”。自称早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授以飞神谒帝之道,后游清真洞天(或曰在水泽),遇一老妪(据说是电母),授以嘘呵风雨之文,再经汪君指点,乃能役鬼神,致雷电。此后,除旱治疾,济人甚众,名闻江湖间。据赵与昔《宾退录》卷一《林灵素传》载,永嘉道士林灵素曾向宋徽宗推荐王文卿,云:政和六年(1116年),京师大旱,上命林灵素乞雨,未应。蔡京奏其妄,林灵素奏请徽宗急召建昌军南丰道士王文卿,谓文卿是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与之同告上帝,可以奏效。文卿既至,执简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喜,拜文卿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赐号“冲虚通妙先生”。徽宗末年,王文卿数以修政练兵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高宗即位于江南,闻文卿犹在世,累遣使征召,不赴,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

  “神霄”之名,来源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天有“九霄”、“九重”之说,指认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并对之作了如下描绘:“高上神霄,去地百万。神霄之境,碧空为徒。不知碧空,是土所居。况此真土,无为无形。不有不无,万化之门。积云成霄,刚气所持。履之如绵,万钧可支。玉台千劫,宏楼八披。梵气所乘,虽高不巍。内有真土,神力固维。太一元精,世不能知。”可见神霄是指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神霄道士以此名其派,盖取其高远尊贵之义。

  陈宗礼(1203—1270):宋南丰人,以直言清节著名。幼时家境贫寒,身居陋室仍刻苦勤学。袁甫为江东提点刑狱时,陈宗礼前往拜师问学。20岁后,虽屡试不第,毫不气馁,益发愤读书。淳祐四年(1244),42岁钦点第三名,是为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曾借星相变异,力劝皇帝修明仁德、施行政教以挽回天意。并谏言廉洁规矩自皇宫做起,身边谋利小人一定斥逐,暗地私自进献者一定杀掉。著作丰,有《寄怀裴稿》、《曲辕散木集》、《两朝奏议》、《经筵讲义》、《经史明辨》、《经史管见》及《人物论》等传于世。

  危亦林(1277-1347年):字达斋,南丰人,元时名医。他积祖传五代行医的经验,写成《世医得效方》20卷,其中有关麻醉药物使用的记录,是麻醉术最早的记录。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总结了他家五代行医的经验,其中正骨的医术尤为独创,书中对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有详细的记述。其整复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法,比英国达维斯1927年提出的悬吊法早600多年。有关用麻醉药物──草乌散(用蔓陀罗花配制),进行全身麻醉的记录,比日本人华冈青州早450年。该书被清朝收入《四库全书》子部,称其“载古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数百年来,《世医得效方》一直被医家推崇,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部元刻本,朝鲜有重刊本行于世。1964年,该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1990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以元至三年初刻本为底本,汇集其他精善版本,再次出版。

  赵醒侬(1899~1926年):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党员,江西革命先驱,江西地方党团组织主要创始人,先后组织担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中共南昌支部书记和中共江西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部长。1926年被反动军阀杀害于南昌,时年27岁。

  

xiah(2014-05-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