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果(疑通作“粿”,乃米粉、面粉、薯粉等制成之食品)是中国南方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及其他部分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一般在清明前后制作食用。
清明果外皮绿色,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较软,久置后变硬。馅分咸甜两种,形状也有类“元宝形”和圆形之分。
历史起源:中国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清明节等,由于农业社会物质匮乏的特性,传统节日强调“吃”的文化,清明果之于清明(后逐渐覆盖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具有饮食丰富性、礼仪仪式性(祭祖)、家庭参与性(制作)。 闽台民俗是中华文化一体,例如在闽台将清明节祭祀祖先、吃清明果等民俗作为主要活动,亦很盛行古代中原清明踏青之俗。清明果(鼠曲果)起码有着数百年历史,而且早就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被称为青团的艾叶清明果是南朝梁代时寒食节的食俗。以鼠麴草(鼠曲草)和米粉作为原料的清明果,目的是“以压时气”,解决历史上东晋后由北方迁徙而来至今江浙沪闽一带沿海气候湿热地区移民们水土不服和痢疾的问题。清明果在南方很是盛行,尤其是江浙沪一带。清明果也被人称作清明团子,艾米果。
风味特点:清明果形状有些略像大一号的饺子,工艺上也有类似麻糍(米粉制成的一种南方点心)之处。这种点心质感滑糯、糯韧绵软,看上去油绿如玉,透着股春天田野般的清香,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食用方法:一种是蒸食,味道清香不失真,粳米所制更是黏而不腻,且较不易上火。另一种是油煎,酥脆可口,口味极佳。
传说典故: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得力大将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
食材价值
清明果多用艾草或鼠鞠草做成。
艾草
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艾草特殊的气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作用。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鼠鞠草
鼠麴草俗称鼠曲草、清明草,又名佛耳草、清明菜、寒食菜、 绵菜、米菜、荠菜、地菜、香芹娘。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去风功效。《本草纲目》中有文字记载:“麴,言其花黄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叶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 ”该草遍布中国各地,先人历来有春季采集其幼嫩植株或初花期植株地上部分洗净焯水、切细捣烂和糯米粉及其他原料做清明果的习俗。
辨认方法
艾草叶子两面的颜色明显不同,以及它的香味特殊,与其他近似植物也不一样;鼠麴草在适宜采集食用的季节刚始萌出浅黄至黄色的花,如若花已开放不再含苞,则视为该株偏离嫩芽阶段不适宜食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