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县金枣

家乡区县: 甘肃省宁县

庆阳香包

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吉祥如意,祝愿祈福,禳灾避邪,祛病保平安是庆阳香包祈祝这个大千世界的亘古主题。

庆阳香的溯源: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货"。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的习俗。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2003年时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至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的佳品。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庆阳香包的绣制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20世纪60年代,庆阳香包开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庆阳香包的制作工艺:它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把针线藏起来,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见针线为佳境,其工艺流程包括创意、选料、剪裁、状物等环节。线盘类香包是用各色线条盘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艺包括折壳子、配色线、盘线成型、成果(即将线盘成品连缀,吊上彩穗)等,如此制成的香包可以随身佩戴,可以挂在门庭,也可以馈赠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立体刺绣类香包内容庞杂,形式繁多,有单面挂、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等近四百种样式,其制作过程分构图、刺绣、彩染、缝合、成果等环节,有过样子、打样子、扩背子、上样子、绣花、状物、成果、打扮等工艺步骤,制品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平面刺绣类香包风格敦厚凝重,厚实中流露出隽永,其制作有破线绣、合线绣、掇绣及齐针、辫针、缉针、掺针、抢针、挽针、盘金、点金、圈金等方法。

综观庆阳香包,传统色彩浓重,工艺精湛,立体感强,动静互补,民俗意识深厚,均有其美好的象征性,是民间艺术瑰宝。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饰物,庆阳香包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魂魄。

我们都知道,香包是古时端午节人们必戴的装饰品,亦称香球、佩伟、香囊等,它或用五色丝线缠成,或用碎布缝制,内装雄黄、艾叶、熏草等香料。佩戴在服饰上不仅美观,其香气亦有防病强身、清爽神志之功效。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江篱、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指香包。这说明香包早在战国时期已用来祈福避邪,象征吉祥美好。

在甘肃庆阳,香包被称为“绌绌”或“耍活”,风格粗犷夸张,呈现出典型的民间刺绣艺术风格。据说,这里的香包初创于黄帝时代岐伯之手,数千年来代代相传,明清时达到鼎盛。2001年,文物专家对庆阳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搬迁时,发现了一只刺有变形梅花、荷花及缠枝花纹饰的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美誉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祛邪祈福,是香包文化的永久主题。而隐喻象征、托物言志则是香包的鲜明艺术特色。庆阳香包的图案和造型非常考究,具有丰富的意蕴:老虎狮子象征勇猛威武,祛除邪恶保平安;双鱼、双蝶、蛟龙等象征两性相爱、交合、生育;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的坚贞甜美;用登梅的喜鹊、采花的蜜蜂隐喻男性;借葫芦、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枣、花生、桂圆、莲子之名,取其谐音,寓早(枣)生贵(桂)子;送给长寿老人的“耄耋童趣”,以猫和蝴蝶戏牡丹组合图案,喻意老年生活富有情趣;送给小孩的“福寿娃娃”,以憨态十足的娃娃为主体,周围环绕蝙蝠、桃子组图,盼望孩子健康平安。

在庆阳农村,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为香包刺绣的题材。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家们,凭着一针一线一把剪刀,就把活灵活现的龙、凤、金鱼、小老虎、狮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蝎子等图案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里把玩欣赏,以此寄托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

如果你对庆阳香包感兴趣,请来到庆阳,多多了解我们家乡的独特风俗。

商 店

早就听说宁县红金枣的鼎鼎大名了。4月,沿着花团锦簇、花香扑鼻的宁县九龙川,记者看到原来由一家一户零星种植的枣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连片栽培的大片枣园。宁县的金枣个大、味甜,已有2000多年的栽种历史,曾为历代宫廷贡品,素有“铁杆庄稼”之称。早在70年代,宁县就被国家列为全国43个红枣基地县之一。近年来,宁县县委、政府在认真分析市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枣产业的工作思路,使这一产业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出县城,沿马莲河川道向南2公里,我们来到了新宁镇苟湾村。在这里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及田间地头到处都种满了枣树,枝干粗大的老枣树已有400多年的树龄。老支书王志兴说:“我们苟湾村就有枣树170多亩、1万多株,每年卖枣的收入有10万多元,全村户均增收2000多元。”他笑呵呵地指着屋前的枣树说:“这是几年前我亲手在野酸枣树上嫁接的大枣,枣子可甜了!”高山堡村主任王占国是该村的枣树大户,从1990年开始种枣树。1993年经乡上协调,他在村上承包了21亩地,枣粮间作,栽种枣树1350株,现已全部进入盛果期。去年他家仅卖枣一项的收入就有1.1万元。这几年,他给村里及附近村子的人免费赠送枣树苗2.1万株,带动了该村及附近几个村子枣产业的发展。宁县有句农谚:“桃三年,杏四年,核桃枣儿十四年。”这句话的意思是,枣树从栽植到挂果的周期比较长,收益就来得晚。记者在地头看到,原来的老枣树枝干又高又粗、分布稀落,而新栽的枣树枝干低矮密集,竖成行、横成垄的整齐排列,栽下去当年就能零星挂果,三年就进入了盛果期,且采摘方便,不易损伤,有利于贮藏。县上多年来引进枣树优良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枣树技术,如今见到了实效。在今春栽植枣树苗期间,宁县从山西吕梁引进了12万株优质枣树苗。为了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他们做了大量周密细致的协调工作。从山西省起苗算起,汽车星夜兼程近千公里,到农民将树苗种植到坑里,时间控制在24小时之内。同时,县乡大力推广科学栽植技术,严格落实“开沟、挖窝、埋肥、蘸根、留盘、灌水、覆膜”等措施,保证栽一株活一株,从而大大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县财政为农民每株树苗补贴1元钱,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枣树的积极性。今年宁县枣树新增种植面积1万亩。通过招商引资创办的集加工、贮藏保鲜、运销为一体的宁县九龙金枣集团,生产红枣咖啡、枣片、低糖枣脯、红枣保健饮料等产品,使该县的枣产业走上了龙头企业引导生产加工一条龙的路子。

 

果小冻(2014-04-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