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晋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华街的改造顺理成章,只是当时我们的当政者没有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定位如何改造,而使黄华街——我们集体乡愁的标志之一,消失在了平遥古城大力修复重建之后,不能不说是遗憾。
老县城商业中心荡然消失,而原先人群熙攘的古旧闹市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失去了曾经的辉煌,老城墙、老庙、老街、老巷、老字号成了老晋城人的记忆,如今五十岁以下的人,没有几个能从那些遗存的青砖灰瓦上读懂老县城特有的历史文化的古朴和沧桑。
我很赞同由煤铁文化延伸出商业文化的观点。那么,承载晋城商业文化的业态应该是什么?只有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以此为契合点,在当今和以后的城市建设中打造好我们的商业文化地标,重建我们的集体乡愁记忆。
我们再造水陆院,该选择什么业态,才能具有晋城的“味道”,我认为,可以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推断确定:
1、我们这个地方,由于南来北往的货物流通,自然会有票号之类的行业应运而生并逐步发展,但是如果定位于金融票号,我们远没有晋中的祁县、平遥这些地区的票号起步早、影响大、家数多,这是事实,所以晋城商业文化的业态不会是与金融票号相关的。
2、之所以河南面行能在我们这个地方形成气候,说明是我们这里承接了中原粮食的流通功能,它的昌盛繁荣带动了当地餐饮行业的发展。过去在黄华街的下端以及与之连通的东巷街、驿后街,有几十家的特色饭馆、餐饮摊点。所以具有地域特色的餐饮行业应该是晋城商业文化的代表性业态之一。
3、煤铁无疑是晋城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之有了“九头十八匠”的地名;由煤铁冶炼延伸出来的手工业生产,比如阳城犁镜等代表着晋城工商业的一个方面;阳城蚕桑生产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泽州大阳的钢针曾经远销世界并被誉为“中国的针都”,高平的丝麻也古有名气,泽州铁器近年来更是成为晋城手工业的代表性品牌之一,这些传统手工艺产品在工业流水线产品充斥市场的今天,更是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无疑是晋城商业的金字招牌。
但是传统行业也应与时俱进,要有创新意识,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和审美观,打造出一批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时尚潮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寄托的好产品、好业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