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湖,古老的湖泊。我到很晚才知道它的身世,但这并不妨碍我喜欢它,甚至非常喜欢。两年前写过有关汾湖的短文,写它的自然体态,写它的婀娜多姿。然而一篇短文毕竟狭隘,没有完整地表达出我所有的感受。于是有了本文。
上阕·文化史
“浙水吴山入画无,诗人今古属分湖。”(周芷畦《柳溪竹枝词》)
1949年3月28日,南社柳亚子先生写下了著名的诗篇《感事呈毛主席》,最后两句是:“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诗句取了严子陵的典故,表达了柳亚子先生晚年归隐汾湖的意愿。而毛泽东以宏大的气魄和诗一首,劝告柳亚子“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两人一唱一和,堪称诗坛佳话。
柳亚子诗中的“分湖”即今嘉善与江苏吴江交界处的汾湖,历史十分悠久。据《分湖志》记载,早在春秋时代,分湖将吴越两个古国一拦为二,南为越,北属吴。由于这种特殊的“国境”性质,汾湖两岸的文化呈现出交融状态,吴中有越,越中有吴,所以汾湖在后世博得了“吴根越角”的美名。
如果要论汾湖名称的由来,现今可考的最早记载在宋代,当时的诗人陈佐尧写有“分湖诗”,这首诗后两句明确写道:“如何一湖水,半秀半吴江?”秀即秀州(今嘉兴),可见当时已经有“分湖”的命名。清代才子郭频伽在《灵芬馆诗话》中说,“分湖”之名始见于《吴越春秋》,更证明了“分湖”之名早已有之。
汾湖作为一个天然的湖泊,历史上总是与文化名人纠缠在一起,形成一部绵绵不绝的文化史。特别自宋代以来,许多艺术家流连在汾湖之畔,或诗或画,留下了不同时代、不同眼睛中的“汾湖”,刻画出一个个个性化的独特“汾湖”。
单就绘画而言,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画成的《分湖水村图》,成为国宝级的文物。这幅画是赵孟頫受他的好友钱仲鼎邀请而画成的,有趣的是,钱仲鼎在汾湖南岸仿照赵孟頫画的《水村图》构图建造了汾湖水村,并隐居在此。这幅画还催生了一个“水村图系列”,到清代,魏坤画了《水村第二图》,徐虹亭、李南溟各自画了《水村第三图》,郭频伽画了《水村第四图》,到民国时,汾湖草堂主人、南社成员周芷畦又画了《水村第五图》。这种一幅画催生一个系列的衍生现象,在绘画史上绝无仅有,实为美谈。
汾湖更是嘉善本地艺术家描摹的对象。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吴镇,风格卓异,他所作的《渔父图》是中国隐士文化的代表作。这幅画将吴镇的隐逸思想作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在画的题词中,吴镇写道:“洞庭湖上晚风生,风搅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诗中的鲈鱼正是汾湖产的河鲜美食。同样,画家盛懋也画有大量有关汾湖的画作。可以想见,这些画家踏足湖边,耳听目搜,心有所感,才画下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民国时期的周芷畦先生从小生长在汾湖之畔,他在1915年写下了多达一百五十首的大型组诗《柳溪竹枝词》,多方位地赞美了汾湖之美,以至于有人赞叹道:“其中风俗物产之巨,掌故事实之详,为吟咏所罕及。”
除了大雅的诗画,汾湖还孕育诞生了遍布四乡的优美田歌。这些田歌质朴、爽朗,充满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抒情气质。可以想见,在汾湖的四周,农民们一边劳作,一边欢歌,既唱四时风物,又唱喜怒哀乐,他们的心绪融化在歌声里,飘荡在田野上空,又被风吹向远方,藉此获得精神上的抒发和满足。这些民歌吸引了像冯梦龙这样的艺术家。冯梦龙编的传世《民歌》集中,采自汾湖一带的田歌多达三百多首,可见当时田歌传唱之盛。时至今日,田歌依然是嘉善境内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正是大雅与大俗兼具的文化形态,汾湖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这在近代尤甚。翻检近代史,与汾湖结缘最深的莫过于柳亚子先生。柳亚子出生在汾湖北岸。据史料记载,柳亚子高祖粥粥翁曾搜集汾湖的古迹、风俗、物产、掌故和名人轶事,编成一卷《胜溪竹枝词》。正是这卷《竹枝词》培养了柳亚子对汾湖的深厚感情,不仅在儿时能琅琅背诵其中篇章,及至壮年还经常吟咏不绝。
1906年11月13日,南社秘密成立。之后,柳亚子经常在汾湖流域一带活动,以诗文鼓吹革命。文人搞革命不同于职业革命者,其活动总是带上几许诗意。柳亚子在汾湖的活动就是如此。1917年柳亚子与当时的县令李世由在切问书院废址上建立了“分湖先哲祠”,祀奉陆大猷、陆行直、袁黄等八位先哲。1920年12月,柳亚子和几位南社成员泛舟汾湖,产生了抢救汾湖文献、重辑《分湖全志》的想法:“昔迮兰宫前辈撰《分湖志例言》,言当以梨湖、金溪、胥塘、蚬江为四至。盖病沈需尊氏旧志之狭隘,而思有以广之……异日者,重辑分湖全志,方将根据迮氏之说而逾扩充之。”在此基础上,柳亚子进一步提出了“大分湖”文化的概念:“庶几割吴江、青浦、嘉善、吴县四邑之地,以成‘大分湖’之局。”
但是,想法归想法,历史总是充满遗憾。到1924年,柳亚子在自撰年谱中说:“余素有辑分湖全志、诗征、词征、文征之志,卒卒未就。”由于这项浩大的工程没能真正展开,汾湖的文化并没有展现出宏大的整体面目来,只是像无数晶莹的碎片散落在汾湖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漾里,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遗憾。也许,像维纳斯断臂、《兰亭序》真迹失踪一样,遗憾恰恰成为美的另一种表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