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济,字顺安,号叔未,晚号眉寿老人,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张廷济出生于嘉兴新篁张氏。张氏在新篁是重要家族,有田产,有布庄,世代耕读传家。
张廷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九岁时,他父亲从嘉善潘九思翁处以钱七百购得瓜砚一方,并亲手用榆木制作一砚匣,送给儿子。这一年,张廷济拜入本地经师戴昆玉门下,学习经学。其父亲在此时赐砚,意义非凡,对儿子寄予了厚望。
嘉庆三年(1798),三十岁的张廷济以乡试第一名中举,为该科解元,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此后,他多次入京参加会试,但屡困场屋。嘉庆十四年,再次会试落第后,张廷济绝意仕途,从此隐居于嘉禾新篁,结庐烟水间,以图书金石自娱。
张廷济生活于清朝中期,那时考据之风盛行,金石之学也渐成显学,江南地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间收藏活动更是繁盛,张氏家族亦有收藏古器物的传统,张廷济耳濡目染,从小就醉心于金石书画。放弃科举考试后,张廷济将全部精力用于自己酷爱的金石之学。
张廷济有钱有闲,广泛结交金石书画同好,奔走于嘉兴、湖州、杭州、松江、苏州、无锡、扬州、天津、京师等地,搜集购买古器物,建清仪阁以储藏。他将收藏的各类金石文物进行整理,著录而成《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一书。在该书中,张廷济将每一藏品皆配以拓片,缀以题跋,进行考证,还详细记录收藏过程等。
张廷济的其他著作如日记、《桂馨堂集》等也多写其交游和收藏活动。他 工诗,善书画,喜欢做诗品评自己所藏的金石图画。在《桂馨堂集》第五卷,张廷济提到隋唐墓志十方,墓主为高福、张昕、孙志廉、张希古、隋美人董氏等人,大多正史无传,这十方墓志都是重要的史料,对研究随唐史大有裨益。
以高福为例,高福是武则天宫中的太监,经历唐中宗李显、唐殇帝李重茂、唐睿宗李旦和唐玄宗李隆基四代,目睹了李唐几次大的宫廷政变。他的墓志由唐代著名文学家孙翌撰写,镌刻于开元十二年。张廷济在《唐高福墓志》一诗之后撰写小注,指出此墓志先在咸阳农民家,多次险些被当成柱础使用。在它被埋藏、发现、辗转了1117年后,张廷济才得见。
明距清不远,流传下来的器物比较多,张廷济在《桂馨堂集》中作诗吟咏洪武船符、建文钱、建文铜权、明武宗鹰牌等等。
嘉庆八年,湖州太平桥东泊铸铜杓船,有建文二年湖州府铜权将被熔冶,张廷济得知后,托好友葛澄代为购买。事有巧合,就在去年,张廷济的忘年交,清代书法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拿建文元年的铜权给他看。没想到事隔一年自己又买到了建文二年的铜权,张廷济感慨良多,作诗抒怀:
纪元两字未全湮,逊国今看第二权。到底建文元不改,谁称洪武卅三年。(《桂馨堂集》卷一)
建文二年的铜权上纪元两字还没完全磨损,这是自建文帝朱允炆靖难之役逊国后看到的第二权。如果明成祖朱棣没有夺位,那么建文二年将不会被改为洪武三十三年。
历史没有如果,虽然旧物仍在,但人事已经全非。正所谓“顽铜真解兴亡恨,留与人间话革除”。这枚铜权不仅见证了叔侄夺权的一段血雨腥风,还让人睹物怀念建文帝的仁政。
朱元璋建国后以严刑峻法治天下,籍富民田入官,江浙乃富庶之地,是国家经济重心,江浙富人受害尤重;建文二年春正月,建文帝均江浙田赋,惠泽江浙百姓。
张廷济后来还见到了建文帝时流通的钱币,作诗《咏建文钱》,感叹“一轮非兔缺,四字象蝉联。辨质诚前范,稽文匪改前。从知壬午厄,尽举史书湮。”
他的另一位金石之交,秀水钱顺父藏有建文四年的瓦笔架。
建文一朝的器物在这一时期被多次发现、收藏,张廷济不仅记录所藏所见器物,而且作诗记述器物由来,抒发个人感慨。
张廷济还收藏一块明武宗的鹰牌。鹰牌上有字,一面写着鹰字,一千五百三十七号,下铸鹰形;一面写着随驾养鹰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
这块鹰牌是武宗荒唐的证据,张廷济作诗咏叹:
矫索扬州又泰州,皁雕杀气未曾休。鹰班气尽拳寒鹭。貂党声张啸怪鸺。可有郅都堪作守,何缘李广得封侯。羽林猛士知多少,耗尽官仓只壁韝。(《桂馨堂集》卷七)
明朝是一个有趣的朝代,其流传下来的器物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张廷济通过收藏与诗文创作将一段段历史加以保存,也许他是无意,也许他是有心。
张廷济一生尽力收藏,三吴珍品多归焉。然器物无常主,清仪阁早年毁于清咸丰年间,所藏古物大量散失,存留的古物被其后裔陆续出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