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字叔耘,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月十八日生,祖居无锡县西漳寺头,后迁城内前西溪。父薛湘,道光年间举人,官至郇州知府。薛福成于咸丰八年(1858年)中秀才。咸丰十年撰写《选举论》上、中两篇,揭露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改变,以利于振文风、兴士气、选人才。同治三年(1864无锡名人录——薛福成年)入曾国藩幕。在入幕前,他曾向曾国藩呈递万言书,提出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军、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8项施政方略。曾国藩大加奖誉,为“曾门四弟子”之一。
同治六年,列江南乡试副榜。同治十一年曾国藩死,他往苏州书局任职。光绪元年(1875 年),得悉朝廷下沼“博采谎言,用资治理”,便写《应诏陈言》一疏,其中包括《治平六策》和《海防密议十条》,请山东巡抚丁宝桢代为上奏,被清廷采纳。此时他声名鹊起,为洋务派所瞩目。就在这一年下半年,薛福成入李鸿章幕。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他苦思富国强兵之法,于光绪五年写出了《筹洋刍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加强北方边防及以“官督商办”和私人集资的方法兴办工商实业等建议,为 洋务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光绪十年初夏,薛福成出任浙江宁绍道台。其时爆发中法战争,浙江沿海成为军事重地,他奉令综理营务,会同提督欧阳利见等官员在宁波、镇海等沿江沿海一带加强战备,严阵以待。次年多次打退来犯的法舰,击伤法将孤拔,挫败法军登陆浙江的企图,因功被授予布政使之职。为巩固浙江海防,他又建议并主持修筑笠山、招宝山、金鸡山等处炮台,历时4年完成。光绪十四年升任湖南按察使,次年改任出使英、法、意、比4 国大臣。光绪十六年一月率使团启程赴欧洲。在欧洲期间,薛福成认真考察英、法、意、比、俄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情况,对西方各国的“君民共主”、“富民之术”大为赞赏,主张向西方学习,实行君主立宪,支持私人兴办工商实业,设立新式学堂以进行近代文化技术教育。他又认为人口增长太快是贫困的原因之一。为减轻人口压力,他主张鼓励民众出洋谋生。在考察中,同时也看到了西方各国两极分化、环境污染、扩军备战、对外侵略的严重社会问题。他认为西方“一切政教均有可观,独三纲之训究逊于中国”。在出使 4国期间,薛福成进行了出色的外交活动,保护海外华侨的利益。经反复周旋争执,与英国订约,解决了滇缅边界旧案,无锡名人录——薛福成收回了大片被侵占领土。光绪二十年任满回国,五月二十八日到达上海,因积劳成疾和旅途劳顿,于六月十九日在病逝,终年56岁。
薛福成工文学。他的散文清新流畅,在清末文坛上自成一家。他虽然长期依附洋务派,但却倾向经世,后来终于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成为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早期改良派。在文学方面,他虽然长期与桐城派文人为伍,曾推崇桐城派,但亦曾指责吴汝纶标榜桐城,并自言出使之后文风有所变化。为文多着眼于经世致用,不受桐城派约束。其政论文洋洋洒洒,曲尽事理,既谨严有序,又雄辩有力,黎庶昌誉为“首屈一指”。其中许多重要议论切中时弊﹐有些重大建议得到采纳。如《上李伯相论赫德不宜总司海防书》,对于维护中国海军兵权,解除英国人赫德的总海防司职务,起了决定性作用。此外,他还写过许多史论,如《海瑞论》﹑《叶向高论》等,藉古喻今,针砭时事。
薛福成文善于记述。他记述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时期许多重要的遗闻轶事,往往兼有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如《蒲城王文恪公尸谏》,追述汉军机大臣王鼎在河工上营救林则徐未成,回朝后怒无锡名人录——薛福成斥穆彰阿,廷诤至苦﹐愤而自杀。记载详实﹐有史料价值;并生动地表现了王鼎的刚直﹑穆彰阿的奸滑和道光帝的偏心,又有较高文学性。薛福成还有些记叙文,写他亲身经历过或亲自调查过的新闻时事,如《书太监安德海伏法事》和《张汶祥之狱》等,真实又具典型意义,近乎报告文学。晚年在国外所作的《出使日记》,报告性也较强,无论写资本主义事物还是阿尔卑斯山风景,都颇可观。其中的《观巴黎油画记》,长期选作中学教材,传诵尤广。但是薛福成的封建意识仍旧很浓﹐即使身在资本主义世界也不动摇,这就难免要给他的作品带来许多局限。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
薛福成的著作基本上均已编入《庸庵全集》。其《出使日记》及续刻,近年又被编入《走向世界丛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