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第五中学起源于明、清时期的义学和玉屏书院,1906年改称厦门中学堂。学校先后易名为思明中学、省立十三中学、省立厦门中学。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学校,省中、市中合并为厦门第一中学。随着人民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1955年秋,将厦门一中师生一分为二,在玉屏书院原址定名为厦门第五中学至今。
明末,在厦门虎溪山(又称玉屏山)设有“义学”,截至2006年已逾四百年,系厦门最早的学堂,此为厦门教育之发源地。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进士出生的巡抚白瀛扩建校舍,改称“玉屏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镌刻“玉屏书院碑记”,现立于五中“玉屏亭”内;还有诸多古碑,排列于”玉屏碑廊”,记载诸多事宜。
1906年,清朝地方政府接管“玉屏书院”,改称“厦门中学堂”,由私塾改制为公办,第五中学诞生日即从此国家办学算起。
1927年后到三十年代,是省立十三中时期[1]。学校是厦门中共地下党组织据点。许多热血青年在这里求学求真,走上革命道路。叶飞、方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著名科学家卢嘉锡曾在这里任教。
省立厦门中学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校内有67位中共地下党员以各种形式进行革命活动,为迎接厦门解放做出积极贡献。
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在校进步师生团结广大师生,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动,为迎接厦门的解放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0年5月26日上午,厦门市第五中学在新址莲前校区正式启用新校名——厦门市第一中学分校。拥有百年历史的厦门五中完成“变身”,成为市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这是继五缘实验学校之后,第二所市直属的九年制学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