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一条街——户部巷

家乡区县: 武汉市武昌区

从前,司门口为中央布政使司衙门在武昌府的办事处。布政司主管钱粮户籍,民间称为“户部”。明清年间,户部巷东为藩库,是布政司存放钱粮的金库和粮库;户部巷西为武昌府的粮库所在地。户部巷正好位于两个库房中间,因而得名。

20世纪40年代,肩挑小担沿街叫卖的谢氏面窝在户部巷安家落户,因其品种多、味道美,享誉三镇。解放初期,餐饮业进入合作化,谢氏面窝被国营餐馆“收编”,名声渐渐沉寂。

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户部巷做早点养家糊口,从而有了石婆婆热干面、陈氏红油牛肉面等众多名小吃。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过早”的聚集地。1990年,谢氏面窝传人重操旧业,恢复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重新在户部巷安家。

这是户部巷兴盛的起点。从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汉,一有机会,隔江隔水也要来此“过早”,一条长不过150米、宽不过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顾,终年生意兴隆。

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其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通过仿古改造,这里的建筑呈现现出一派明清风格。并在全街设立了一幅19米长、3米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

户部巷小吃已经成为汉味早点的代名词,现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说。

户部巷作为地名,历史相当悠久,在明嘉靖年间的《湖广图经志》里有一幅地图,上面清楚地标注着这条狭窄的小巷,由此看来,这条小巷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历史上的户部巷,知名度很高,巷子虽小,名气却很响亮。此巷东临负责管理户籍钱粮、民事财政的藩署(直属京城的户部)而得名。此巷古往今来,因地理原因(紧靠码头),舟车络绎,人气鼎沸。小巷人家勤劳巧作。汇江汉五粮、天下干鲜精烹细调,以鲜、香、快、热之汉味小吃惠及熙攘人群,名声鹊起,经久不衰。

作为“汉味小吃第一巷”这个品牌,已经有6个年头。2002年,武昌区政府决定实施“早点、健康、就业、防盗、互助”五大亲民工程,就选定了这条仅147米长,当时只有3米宽,就拥有12户小吃经营户的巷子作为了“汉味早点一条街”打造试点,由政府投资对原来破旧的小巷依户部巷明清古朴形制修葺,化古老于新韵,楚风蔚然,特色溢彰、声名远播;加上政府的关注、媒体舆论的引导和广大经营户的努力,历经三次阶段性改造,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具有汉味小吃特色的知名品牌。

户部巷本部目前每天的接待人流量为1万人左右,周末时可达2.5万,黄金周和大型节日每天可接待3万人以上,如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的当天,户部巷本部一天就接待了近4万人。

户部巷已经成为了“汉味小吃”的代名词,成为了汉味小吃的领军品牌,户部巷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已经成为饮食行业(特别是小吃行业)“教科书”,形成了一张靓丽的武汉新名片。

刘青(2015-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